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群落学、生态学和旅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全面调查旅游干扰因子和群落特征指标的基础上,从旅游干扰强度划分入手,研究不同干扰强度对梭布垭天然植被木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优势种重要值、生态位、群落外貌及植被景观美学效应的影响;探讨了梭布垭天然植物群落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机制和响应模式,并分析了天然植被对不同旅游干扰强度响应的主要特征指标值的变动,结果显示:1梭布垭天然植被的旅游干扰强度与游道的垂直距离密切相关,距游道越近,干扰强度越大,距游道越远,干扰强度越小。2旅游干扰使群落的种类组成在科、属和种的水平上发生了变化,各层次上的数量变化大体趋势表现为中度干扰增加、而轻度干扰降低。以微度干扰群落作对照,干扰作用使中度干扰群落科的数量增加了29.7%,属的数量增加了28.07%,物种数量增加了37.70%。而轻度干扰群落科的数量变化不明显,属的数量降低8.77%,物种数降低8.20%。3旅游干扰对群落区系成分的影响,在科的层次上表现为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类型增加,而北温带分布类型变化不大。在区系属的层次上,中度干扰使属的数量增加了16属,而轻度干扰使属的数量减少了5属。对群落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中度干扰群落>轻度干扰群落>微度干扰群落,灌木层物种数对旅游干扰反应敏感。4旅游干扰并未改变群落的基本类型,仍然是以杉木、马尾松为主体的针阔叶混交林,但乔木层马尾松、杉木的优势地位发生了异动。其它阔叶共优种如蓝果树、白栎和银木在轻度、中度干扰群落中被阳性阔叶树种枫香、响叶杨和光皮桦所取代。干扰对灌木层优势物种的种类组成没有太大的影响。5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表明:位于乔、灌木层的杉木和马尾松以及灌木层的翅柃、老鼠矢、油茶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它们对环境适应性强,利用资源较充分。但由于旅游干扰,乔木层马尾松在中度干扰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降低了55%左右,灌木层马尾松、老鼠矢、油茶的主要优势地位已被阳性树种盐肤木所取代。但原有优势种占据较大的生态位空间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群落乔木层只有20.8%的种对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说明乔木层种间竞争并不剧烈,对资源竞争较强的种对是木荷与虎皮楠、麻栎之间,麻栎与老鼠矢、枫香之间。灌木层中的荚蒾、蓝果树、老鼠矢、满山红、光皮桦、山矾、樱桃、狭叶四照花和杉木等9个优势种群之间由于生物学特征与生态习性的相似性,它们在资源的利用上出现较强的竞争,生态位重叠值在0.5以上。6旅游干扰对植被景观外貌的影响,表现为中度干扰群落>轻度干扰群落>微度干扰群落。与对照群落相比,中度干扰群落乔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比对照群落依次降低1.81m、1.62cm和1.88m;而轻度干扰群落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对植被景观美学效应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表现为干扰强度越大,景观重要值越低的趋势。7梭布垭天然植物群落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机制,主要是旅游干扰因子作用于作用对象,使作用对象发生改变,从而使天然植被在各个水平上发生了系列变化。梭布垭天然植被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响应大体上体现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微度干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