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镍雄性生殖毒性研究及线粒体分裂和自噬的机制初探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金属纳米材料,纳米镍因其独特的理化特性被应用于生物医药、催化剂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由此产生的健康风险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有研究报道,全球范围内至少有3,000万男性患有不育症。人类精液质量下降和男性生殖健康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生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纳米镍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且已有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采用灌胃法和气管滴注法来研究纳米镍引起的雄性生殖毒性十分必要。微米镍是研究纳米镍毒性必需的微米级参照,而引入氯化镍可进行纳米颗粒与离子的对比。此外,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还发现,纳米镍可引起生殖细胞毒性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损伤途径涉及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9/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线粒体融合和分裂与细胞凋亡紧密相关,且线粒体自噬与细胞凋亡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调控。所以我们推测,在纳米镍诱导生殖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自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拟探讨纳米镍灌胃和气管滴注染毒的生殖毒性差异,并初步探讨在纳米镍诱导雄性生殖毒性过程中,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与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如何调控细胞凋亡。1、纳米镍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研究(1)纳米镍材料的表征运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检测纳米镍的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显示水合粒径在200~1000 nm之间,Zeta电位分布在0 m V附近。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纳米镍的形貌和尺寸,显示纳米镍颗粒呈球形,形状较规则,其粒径分布在30~100 nm之间,颗粒之间有明显的团聚现象。(2)灌胃法研究纳米镍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选择BALB/c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参考课题组前期小鼠实验分组,分别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5 mg/kg)、中剂量(15 mg/kg)、高剂量(45 mg/kg)纳米镍组,以及与高剂量纳米镍等镍质量分数的微米镍组(45 mg/kg)和氯化镍组(45 mg/kg)。分别用生理盐水配制纳米镍、微米镍和氯化镍的分散液,按照每只小鼠0.1 ml/10 g的原则进行灌胃染毒。每周染毒一次,持续28 d。染毒结束后,收集血清,检测生殖激素;取睾丸和附睾,计算睾丸脏器系数和精子畸形率,并检测睾丸病理形态以及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等指标。结果表明,各组小鼠的体重和睾丸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染毒组血清生殖激素睾酮(T)、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精子畸形率显著增加(P<0.05);而与高剂量纳米镍组相比,微米镍组和氯化镍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睾丸组织HE染色切片显示,对照组曲细精管内的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管腔内精子数量较多,间质细胞丰富。各染毒组曲细精管间隙增加,精子、生精细胞、间质细胞的数量均减少,还可观察到高剂量纳米镍组的曲细精管基底膜破裂,且微米镍组的曲细精管损伤更为明显。此外,各染毒组睾丸组织的Drp1、Pink1和Parkin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3)气管滴注法研究纳米镍对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同样选取BALB/c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剂量设置和分组方法与灌胃实验相同,即生理盐水组、低、中、高剂量纳米镍组、微米镍组和氯化镍组。同理,按照每只小鼠0.1 ml/10 g的原则,换算后按照每次40μl染毒液进行气管滴注染毒。收集血清、肺泡灌洗液、睾丸和附睾待测。结果表明,各组小鼠体重和睾丸脏器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染毒组血清生殖激素T、FSH和LH水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化镍组生殖激素水平均高于高剂量纳米镍组(P<0.05)。血清和肺泡灌洗液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显著增加,且低剂量纳米镍组较其他组增加更明显(P<0.05)。各染毒组精子畸形率随着纳米镍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而微米镍组和氯化镍组较高剂量纳米镍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睾丸组织病理改变与灌胃染毒较为相似,主要是生精细胞分布分散和排列紊乱,部分脱落到管腔中,间质细胞、生精细胞和精子数量减少。TUNEL法显示各染毒组睾丸组织中阳性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此外,各染毒组睾丸组织Drp1、Pink1和Parkin的表达也较对照组上调(P<0.05)。2、线粒体分裂和自噬在纳米镍雄性生殖毒性中的调控机制研究(1)纳米镍的细胞毒性研究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与低剂量(25μg/ml)、中剂量(50μg/ml)、高剂量(100μg/ml)纳米镍组,以及与高剂量纳米镍同浓度的微米镍组(100μg/ml)和氯化镍组(100μg/ml)。分别用完全培养液配制纳米镍、微米镍和氯化镍的分散液,作用于小鼠精原细胞(GC-1细胞)。染毒24 h后,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且微米镍组明显低于高剂量纳米镍组(P<0.05),氯化镍组略高于高剂量纳米镍组(P>0.05)。细胞总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且微米镍组明显高于高剂量纳米镍组,而氯化镍组明显低于高剂量纳米镍组(P<0.05)。(2)纳米镍的线粒体损伤研究不同浓度纳米镍染毒细胞后,采用活性氧(ROS)、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线粒体膜电位(MMP)、线粒体自噬小体和线粒体分裂及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Drp1、Pink1和Parkin等指标反映线粒体损伤作用。结果显示,ROS水平随着纳米镍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内ATP含量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MMP水平降低;线粒体自噬小体形成。Drp1、Pink1和Parkin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Bcl-2的表达水平下降,且Bax/Bcl-2的值呈剂量依赖性增加(P<0.05)。(3)线粒体分裂和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机制研究根据课题组前期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再次以GC-1细胞为研究对象,加入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及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纳米镍致雄性生殖毒性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CCK-8法检测结果证实,纳米镍浓度为1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在60%左右;Mdivi-1浓度为10μmol/l时,纳米镍染毒后的细胞存活率最高。因此,选择纳米镍浓度100μg/ml和抑制剂浓度10μmol/l进行后续实验。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纳米镍组和纳米镍与抑制剂联合组。加入Mdivi-1后,一系列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纳米镍组相比,纳米镍与抑制剂联合组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5),细胞总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ROS水平有所下降,ATP含量增加(P<0.05),MMP有所升高。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除了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外,Drp1、Pink1、Parkin、Bax、Caspase-9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且Bax/Bcl-2的比值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纳米镍经灌胃和气管滴注染毒,均能引起雄性小鼠的生殖毒性,且纳米镍体内毒性大于微米镍,微米镍大于氯化镍;此外,线粒体分裂和自噬参与了生殖毒性过程。细胞实验发现,纳米镍还可诱导GC-1细胞凋亡并引起线粒体损伤。另外,还发现纳米镍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分裂和自噬来诱导生精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颗粒作用于细胞后,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增加,紧接着引起ROS堆积、ATP含量减少以及MMP下降,随后诱导Caspase-9和Caspase-3调控的线粒体凋亡通路,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同时线粒体分裂增加可激活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通路。但是,线粒体自噬促进或保护细胞凋亡的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后续还将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智能网联作为行业发展热点,将推动公共交通行业转型升级,改变未来公共交通运营和出行方式。智能网联技术使获取准确的公交车辆运行数据有了现实基础,但是受到交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车辆的运行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准确预测公交车辆的到站时间,可以提高车辆运行效率,为车辆指挥调度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时段,公交车辆的到站时间会有明显不同,这也增加了预测的难度,通过对不同时段的公交车辆到站时间进行精准预测
桥梁对公路交通运输及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跨径桥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战略地位,所以有必要对桥塔结构进行研究,以保证桥梁结构处于平衡状态。随着交通行业的发展,斜拉桥向大跨度发展,结构变得更加“轻”与“柔”。故对斜拉桥桥塔进行承载能力分析时应计入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影响,在有限元分析中,可将几何非线性引起的次内力称为二阶效应。设计阶段,通常采用偏心距增大系数来考虑二阶效应的影响。本文为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临床分离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株923株,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并用16S rRNA PCR扩增产物测序验证菌种,K-B法复核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情况;胶体金法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
随着5G的大规模商用,标志着我国的5G融合应用已经由探索阶段转为落地阶段。5G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融合程度不断加大,发展方向不断清晰。然而其应用上的局限性逐渐显露,虽然5G具有更高速率和更低时延,可以支持高清视频、AR/VR等新业务应用,但仍然无法满足极致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全息通信等更应用场景的的速率需求。由此提
细胞色素P450酶(P450或CYPs)是一类含血红素的单加氧酶,与生物内源性物质和外来化学物质的氧化代谢相关。CYP3A5与CYP2D6作为P450重要亚型酶参与多种药物和致癌物的氧化代谢,由于受遗传多态性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酶的表达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一个体差异极大的限制了对酶在药物代谢中的了解,且很多疾病和癌症的发生与酶活性的改变有关。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检测CYP3A
图像增强是一种消除图像成像过程中的噪声、运动模糊等干扰,改善图像视觉效果的底层视觉任务。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是一种多尺度分解技术,可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自适应地分解为若干不同尺度的分量。由于其自适应分解的特性,EMD及其拓展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底层图像图像任务中。本文重点研究了经验模态分解在去噪和去模糊任务中的应用,将EMD与深度学习相结合,
为解决传统基层社区社会治理模式运行机制不畅、政府职能界定不清、管理观念落后、公共服务欠缺等诸多问题,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体制,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治理手段应运而生,经过各地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已经成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共识。本文通过对网格化治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分类评述,对网格、社会治理、基层网格化治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对象,在阐述网格、社会治理、
人们从摄像机中得到的原始图像通常空间较大,如果直接进行传输或保存,将对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提出很大的需求,于是JPEG静态图像压缩标准于1992年应运而生,由于其优良的性能,使得其在短短数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JPEG已经无法满足要求,ISO提出了新一代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2000,相较于JPEG在低码率下的糟糕表现,JPEG2000能够在50:1~100:1的压
目前,随着显示领域软硬件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显示模型和显示算法在不断地涌现。其中,三维显示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使得人们在三维显示领域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然而传统的裸眼三维显示方式不仅无法解决聚散辐辏调节冲突,也无法解决三维和二维显示的快速切换问题。如何利用渲染算法结合光学系统产生更好的三维显示效果,一直是三维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本文研究的多层光场显示就是目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之一。基于
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老年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流动老人群体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由于人户分离的现实情况使得随迁老人的入城事件存在隐蔽性,因而,相对而言,农村随迁入城老人作为流动老人鲜少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农村老人在随迁入城的过程中面临着适应难题,如何实现农村老人随迁入城后的城市生活适应是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议题,目前已有的研究侧重老人随迁适应的解释性研究,而对农村随迁入城老人城市社区适应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