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的用地结构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越来越紧密,研究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用地结构的变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用地结构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洱海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洱海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结合洱海流域的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考虑相应的影响因素,研究2005,2014两个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社会相关数据,建立了洱海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用地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洱海流域的指标数据,采用熵权法来确定了不同的指标体系的权重,以2005-2014为时间段,对此时间段的洱海流域的经济-社会-用地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洱海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综合全文对洱海流域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1)对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都越来越少,而建设用地面积越来越大。各种用地类型中,面积减少最多的是耕地。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扩张趋势,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虽然也持续减少,但减少的幅度都不大。水域的动态变化不是很明显。(2)2005-2014年洱海流域经济发展指标评价值越来越高,表示洱海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洱海流域的社会进步指标评价值越来越大,表示洱海流域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洱海流域的用地结构指标评价值波动上升,表示洱海流域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向于合理。(3)洱海流域经济-社会-用地的协调度分析显示:协调度处于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经济-社会-用地协调度为严重失调,而2014年为良好协调,表明洱海流域经济-社会-用地结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