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之间的经济角逐日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较量,创新与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以国际博览会为代表的临时性行业集聚活动,能够使全球范围的产业成员在短时间内聚集,除了可以支持有关市场和创新的知识流动,还能为成员创造机会结识新的交易伙伴,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网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国际博览会的作用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地方性”与“全球性”之辩是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长久以来的争论焦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试图协调本地互动与全球联系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过去研究片面强调本地互动的重要性提出批判。在此背景下,基于本地根植性的传统产业集群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国际博览会等“临时性产业集群”(temporary cluster)开始受到关注。国际博览会可以激发企业产生新想法,把握市场动态趋势和建立新合作关系,这与创新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关于国际博览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领域,很少有学者注意到国际博览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因此,研究国际工业博览会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将对破解“地方性”与“全球性”之辩、完善现有的创新理论、以及重新定义关于博览会的研究方向具有重大意义。国际博览会应被视为全球创新活动中的重要节点,其既具有本地性,也具有全球性,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并在本地、全球范围扩散其影响。本文的整体构架与论证思路得益于导师的多年指导及其研究团队在产业集群与创新领域的长期积累。与导师国外合作伙伴、国际顶尖学者一年多的合作经历与深入讨论,进一步夯实了本文的理论基础。2010年以来,通过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工博会)连续7年的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访谈材料与近200份问卷资料,这都成为本文重要的实证基础。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搜集的近2000条本地合作专利联系以及通过相关部门调研获取的14000多家上海企业创新能力数据,则为大样本分析等定量方法的运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在系统梳理创新、知识流动、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全球尺度、本地尺度和微观视角三个层面,分析了国际博览会之于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具体来说,(1)基于全球集群网络理论,分析了国际博览会之于创新活动的全球效应;(2)通过统计假设与检验(Hypothesis Testing),观测了上海工博会在本地网络中的创新影响;(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方法,检验了上海工博会中企业的学习与创新路径。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国际博览会以全球临时性集群网络(global temporary cluster networks)的方式,在全球尺度下对创新产生促进效应。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基于全球集群网络的视角论证了国际博览会的全球影响。首先,产业知识、行业信息随着国际博览会在不同地区的主体间不断交互和扩散。其次,企业的知识库随着他们参与博览会所在区域的变化而不断拓展。最后,从后续效应看,国际博览会帮助企业建立新的跨区域关系,巩固并深化原有国际合作。第二,国际博览会通过参展者的知识溢出,在本地产生显著的创新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参展者创新能力”、“内部合作密度”、“合作联系数量”三个角度验证了博览会在本地网络中的创新影响。首先,博览会可以吸引创新能力较高的本地企业;其次,由于博览会提供了良好的关系平台,这些参展企业之间也具有更加紧密的合作联系;最后,参展企业在本地的合作关系数量也相对其他企业更多,这体现了博览会在本地创新活动中的辐射作用。第三,企业通过博览会中的直接交谈与间接观察,可以有效获取知识并促进创新。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以“对象—行动—效果”三个层面验证了企业在博览会中的创新路径。具体来说,一方面,参展企业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在展会中主要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交换,这种交流帮助企业有效地获取市场变化情况等关键信息。另一方面,参展企业利用展会期间的充裕时间,主要以间接观察的方式走访同行的展台,这种观察使企业有效掌握竞争者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从而促进自身的创新活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证明了国际博览会可成为打破“地方--全球”之隔的中心节点。对于长久以来经济地理学的地方性与全球性之辩,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到跨国企业等组织可以起到链接本地与全球的作用。虽然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际博览会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销售平台,但还未有研究对其在创新方面的影响进行系统论述。预计本文将成为创新理论和国际博览会研究的重要补充。(2)基于“全球—地方—企业”三个尺度,从实证层面验证了国际博览会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新兴的临时性集群研究还未能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国际博览会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本文基于现有文献梳理,从全球尺度、本地尺度和微观视角逐层递进,提出相应理论假设并以实证案例进行检验。这一分析有助于认识国际博览会创新作用的具体机理,并为验证其作用提供了可靠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