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全世界及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国家胃癌死亡率达40%以上。我国每年有近20万新发胃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7.2%,仍居首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外科切除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开腹切除是外科治疗胃癌的最主要手段。自1994年日本Kitano报道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相对传统胃癌根治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优势,已在全球逐步得到开展。近年来研究表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不仅可以做到对原发病灶的完全切除,还可进行胃周淋巴结清扫,其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的发明及应用开创了外科手术的又一新纪元。该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主从关系,其中包括:1.医生控制台:此设备具有3个手腕器械,拥有着较高的仿真功能,术者通过该设备进行手术,它可在手术过程中消除术者因手颤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具有比例设定功能,可按手术实际需要对术者的动作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或缩小,不仅如此,此控制台还可以将术者动作指标化,这就大大减小了手术过程中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副作用。2.成像系统:与以往微创手术的投影系统相比较,该系统可通过镜头将视野3D化,使手术中投影分辨率更高,提供视野的范围更大,便于术者进行操作。3.床旁手术器械臂:该系统接受控制台所传输的指令,可在空间范围内有7个方向的自由活跃度,这便克服了腹腔镜胃癌切除术中,因患者体内组织构成给手术带来的不便,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稳定性、精确性及安全性。使操作更为简单,大大方便了术者进行手术工作。然而,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患者的预后均有待评估。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所进行的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配对开腹组及腹腔镜组患者,对比达芬奇机器人组与开腹组及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病例指标及术后短期疗效指标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优劣,从而探讨该系统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普通外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使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所进行的4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性别、BMI、肿瘤分期为协变量使用最邻配比法分别配对开腹组及腹腔镜组患者48例。根据肿瘤部位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所有患者按照日本第14版胃癌D2根治术进行标准胃周淋巴结清扫。以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近切缘长度、远切缘长度、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进流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估。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组与开腹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0.05。结果入组达芬奇机器人患者共48例,按照最邻配比法配对开腹组及腹腔镜组患者各48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肿瘤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开腹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组出血量少(P<0.001),手术时间较长(P=0.016),淋巴结清扫数量多(P=0.035),肿瘤近切缘(P=0.598)、远切缘(P=0.24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P<0.001),术后进流食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1)。对比腹腔镜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组出血量少(P=0.041),手术时间长(P=0.01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P=0.026),肿瘤近切缘(P=0.351)、远切缘(P=0.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术后进流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结论对比与开腹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术后功能恢复快。对比与传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同开腹胃癌根治术及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一样,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可以完成肿瘤原发灶的清扫。但是,由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需要一定的装机时间,因此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因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外科治疗胃癌方面,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可以收到比开腹及腹腔镜手术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