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骨盆标本上的解剖研究,明确此手术入路重要组织结构之间位置关系,为临床上在治疗髋臼骨折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成人包含完整骨盆结构尸体进行解剖(共10侧),其中女性2例,男性3例。切口标志:取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1/3点为切口起始点,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内1/3为切口终止点。沿切口线逐层解剖,主要观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骨盆标本上的解剖研究,明确此手术入路重要组织结构之间位置关系,为临床上在治疗髋臼骨折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5例成人包含完整骨盆结构尸体进行解剖(共10侧),其中女性2例,男性3例。切口标志:取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的外1/3点为切口起始点,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内1/3为切口终止点。沿切口线逐层解剖,主要观察手术中5个窗口的显露部位以及各层次重要组织结构。结果:沿切口线依次切开皮肤至壁层腹膜,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组织血管等结构。窗口1位于髂嵴及髂腰肌之间,取髂嵴及髂腰肌间隙,向外侧牵开皮肤,向内侧牵开髂腰肌可以显露髂嵴及髂骨翼内侧面髂窝;窗口2位于髂腰肌及髂外血管束之间,向内侧牵开血管束可以显露后部的骶髂关节,向外牵开髂腰肌可以显露耻骨上支起点、髂耻隆起;窗口3位于髂外血管束及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之间,牵开两者后可以显露耻骨支、髂耻隆起及骨盆边缘;窗口4位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向外牵开后可以显露耻骨体及耻骨联合;窗口5位置与窗口3类似,但位于真骨盆深面,牵开后可以显露四边体及坐骨棘。通过利用切口的5个窗,该入路可直视下显露从耻骨联合到骶髂关节的前部骨盆缘、四边体及后柱的内侧部、髂窝、髂嵴等部位。结论:在临床上使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前,对其进行解剖学探究,能够有效降低真实手术当中的风险。通过本研究的实验,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清楚的显露髋臼部位,特别是四边体等较深的结构,同时实现了神经血管重要结构的可视化,为临床上在应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第二部分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临床应用目的:基于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中的解剖学研究,探讨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疗效与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08月采用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27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6例;年龄30-69岁,平均48.8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患者9例,前壁骨折5例,双柱骨折10例,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3例。术前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患侧骨盆模型,利用模型模拟骨折复位顺序、钢板安放位置及预弯。术后常规随访1、3、6和12个月,拍摄骨盆正位、闭口斜位、髂骨斜位及CT来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7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9-14cm,平均11cm;患者手术时间135-215min,平均为153min;术中出血量340-1050ml,平均为645ml;患者术后照射骨盆CT+三维重建,提示骨折复位良好,螺钉未进入关节面;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为13周。1例患者出现术后伤口感染,通过加强换药及有效抗生素应用于术后28天好转,伤口完全愈合;1例61岁患者出现术后骨化性肌炎,术后16个月出现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ARCOⅣ期),后在我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其它并发症。所有随访患者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术后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优14例,良8例,可3例,差2例。结论: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直视下对髋臼的前方特别是四方体的髋臼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利用3D打印的立体模型可术前模拟逼真的手术环境,设计骨折复位的顺序、钢板放置的位置以及螺钉拧入的角度,使手术方案更加安全、更精确、更体现个体化,通过腹直肌旁手术入路联合3D打印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利于小切口治疗髋臼骨折,为临床治疗髋臼骨折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FOXF2和Twist1在子宫内膜样癌(EA)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和预后生存的关系,以期为子宫内膜样癌靶向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筛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随访截止2020年1月)收治150例EA术后病理标本作为研究对象,以100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正常内膜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中FOXF2和Twist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
目的1.基于生物信息学探寻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患儿外周血差异表达miR-30d-5p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可能作用途径。2.观察ADHD模型SHR(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大鼠及对照WKY(Wistar Kyoto)大鼠PFC中miR-30d-5p和BDNF表达水平的差异。3.外周循环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包括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E盒同源结合蛋白-1(ZEB1)以及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PD-L1的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的关系,从而为结直肠癌中PD-L1参与EMT过程的途径提供思路。方法:挑选并收集了
目的:分析TGF-β1、p-AKT、E-cadherin、Viment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探讨乳腺癌中TGF-β1、p-AKT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09月至2014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保存完整的132例乳腺癌组织蜡块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蜡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植被覆盖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的关联性,同时探讨年龄(<60岁和≥60岁)和性别的差异,旨在评估植被覆盖对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影响,为脑卒中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4—2019年山东省平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监测系统中的脑卒中发病、死亡信息,及其基线信息:人口学资料、居住地址编码、人口密度、空间GDP、道路密度以及步行指数等数据,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利用卫星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NLRP3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信号通路和其诱导的炎症反应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1.选择我院2019-12至2020-9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NYHAⅡ~Ⅳ级),Ⅱ(n=20),Ⅲ(n=20),Ⅳ(n=20),选择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2.收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改良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为脑创伤研究提供合适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基于Miller的模型构建方法,改良组基于改良的针头、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通过比较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评分、死亡率、磁共振表现和HE染色结果对改良后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基本一致。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致命性恶性肿瘤之一,患者被确诊时大多为晚期,治疗常用呈剂量依赖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如顺铂(cisplatin,DDP)。即使化疗被运用多年,但耐药性仍是使用的重要阻碍,所以联合能提高化疗敏感性的小分子物质可能是提高肝癌对DDP敏感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低分子质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不仅是抗凝药物,在其他方面也有不错的作用:抑
目的:通过检测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caspase-1、IL-1β、NLRP3及GSDMD-N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关系,及细胞焦亡信号通路效应蛋白之间相互关系。探讨caspase-1、IL-1β、NLRP3及GSDMD-N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期对乳腺癌患者分子靶向治疗方面提供新的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