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穗雀稗对汞的富集与形态转化及响应汞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采用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来评估汞(Hg)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能力。采用自制根箱分析双穗雀稗对于土壤中汞的富集、特别是在横向尺度由植物根际向周围扩散的影响程度。供试土壤分别来自浙江杭州、贵州五坑以及贵州垢溪,分别为无、低与高浓度Hg污染地区。土壤与植物样品均采集自四个时期(0天,20天,40天,60天),土壤为五个根际梯度(0-2 cm,2-4 cm,4-6 cm,6-8 cm,8-10 cm)。结果显示,根际距离和生长周期对土壤中Hg的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双穗雀稗能够促进Hg污染土壤,尤其是高浓度Hg污染土壤中Hg浓度的降低。在60天的种植过程中,高浓度Hg污染地区土壤中总汞(THg)的值在最接近根部(0-2 cm)的区域降低了45%,甲基汞(Me Hg)下降了64%,但在20天时,五坑和垢溪土壤0-4 cm处Me Hg浓度受到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会出现增高的表现。根部是双穗雀稗吸收Hg的主要部位,且Hg很难向地上部分转移。在20天时,植物根部的THg浓度与Me Hg浓度已经达到整个生长周期的峰值,在高浓度Hg污染土壤中尤为明显,分别为9.71±3.09μg·g-1,26.97±0.98 ng·g-1。土壤中Hg的不同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元素态与残渣态Hg为土壤中Hg最主要的表现形态,但在垢溪Hg汞污染土壤中,有机结合态Hg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态之一,其代表了强烈的生物利用性,也代表了环境风险。本实验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双穗雀稗响应Hg胁迫后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用以揭示双穗雀稗对Hg毒性响应的分子机制。总共有49种丰度差异蛋白,其中有32个上调表达与17个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蛋白在经过基因本体论分析后表现出物种分子功能,分别是光合作用与能量代谢(31%),氧化应激反应(14%),蛋白质折叠(16%),硫化合物代谢(10%),金属结合与离子转运(29%)。此外,蛋白质表达情况主要与代谢通路相关,占60%以上。双穗雀稗响应Hg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光合作用与能量代谢及大量的代谢通路是该过程最主要的变化形式,但硫化合物代谢中5’-Adenylyl sulfate还原酶与其他植物表达不同,为下调表达。
其他文献
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图书馆实现日常管理服务的关键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存在老化过时的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开展优化设计,不但有
目的: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较大的(5-10cm)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