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国医大师治疗胃痞病的医案为切入点,运用现代统计学结合计算机的数理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探讨其中辨证施治、用药规律的特点,提炼其中的主要证型及对应的核心药物群及核心药物组合,分析现当代胃痞病病因病机的特点,传承国医大师治疗经验,进一步明确现当代中医药治疗胃痞病的优势所在,从而指导临床工作及未来研究方向。方法:参考胃痞病的相关诊断标准,以“胃痞”、“胀满”、“痞满”及医家姓名等为关键词,在大型医学文献收录数据库检索相关医家的文献,提取国医大师治疗胃痞病医案的临床表现及方药等信息并进行统一规范化的处理,录入符合标准的医案信息以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结合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分析功能,总结国医大师治疗胃痞病的症候及选方用药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收录国医大师治疗胃痞病的医案219则,涉及医家36名、文献146篇。2.医案一般情况:(1)性别:记载患者性别信息共216则,其中男性103例,女性113例。(2)年龄:记载年龄最小年龄为15岁,最大年龄为81岁,其中35岁至64岁年龄层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3.医案诊断与辨证情况:(1)记录西医诊断频次共182次,对应的西医诊断23种,其中频次最高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虚实辨证情况: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主。(3)中医证型情况:规范后记录中医证型诊断频次共328次,频次最高前三者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4)虚证类型:以气虚居多,阴虚次之。4.医案的临床表现情况:(1)基础信息:规范化记录后记载临床表现84种,频次共计1418次,胃痛、纳呆、嗳气是出现频次最高的伴随症状。(2)聚类分析:可分为8类:类1:胃脘痞胀;类2:胃痛、反酸、烧心;类3:纳呆、大便溏泻、神疲乏力、恶心、消瘦、畏寒、口黏;类4:嗳气;类5:口干、口苦、胁痛、烦躁易怒;类6:失眠、头晕、身重困倦;类7:大便干结、胸闷、胃脘嘈杂、胁下胀满、情志不舒、心悸;类8:腹胀。(3)关联规则:胃脘痞胀、胃痛、纳呆、嗳气、大便溏泻、口苦、口干、失眠、大便干结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痞病时的高频同现伴随症状。5.用药规律:(1)基础信息:研究收录初诊有效处方219条,涉及中药265种,刊有药物频次3047次,平均每首处方13.91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半夏、黄连、甘草。(2)四气分析:使用频次前三名的是温、平、微寒性的中药。(2)五味分析:使用频次前三位的是苦、辛、甘味中药。(3)归经分析:其中归经频次前三名分别是脾、胃、肺经。(4)功效分析:频次前三名分别是燥湿化痰、清热解毒、清热燥湿。(5)中药关联规则:同现频次最高的药对是吴茱萸-黄连。(6)聚类分析:可分为14类:类1:半夏、黄连、枳实、黄芩、海螵蛸、延胡索、郁金、吴茱萸、当归、川芎、川楝子、瓜蒌;类2:甘草、白芍、柴胡;类3:陈皮、竹茹;类4:白术、茯苓、砂仁、木香;类5:厚朴、苍术、莱菔子;类6:香附、枳壳、紫苏梗;类7:麦芽、神曲、山楂;类8:鸡内金、太子参、麦冬;类9:佛手、谷芽、丹参;类10: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薏苡仁、藿香、茵陈、佩兰;类11:党参、干姜;类12:生姜;类13:瓦楞子;类14:旋覆花、代赭石。(7)因子分析:可分为10类:因子1:茵陈、藿香、佩兰、白花蛇舌草;因子2:吴茱萸、海螵蛸、黄连;因子3:代赭石、旋覆花;因子4:麦芽、神曲;因子5:党参、干姜;因子6:当归、川芎;因子7:厚朴、半夏、枳实;因子8:木香、砂仁;因子9:瓦楞子;因子10:紫苏梗。(8)临床表现与用药的关联规则:针对反酸、烧心、口苦、口干、失眠症状治疗喜用黄连,针对反酸症状好用黄连、半夏,针对恶心症状善用半夏,针对神疲乏力症状常用甘草、白术。(9)中药与西医诊断的关联规则:治疗诊断对应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痞病时,好用黄连、半夏、陈皮、枳实、白芍、黄芩、厚朴、柴胡、香附、海螵蛸、延胡索;治疗诊断对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痞病时,好用甘草、白术、黄连、香附、白芍、白花蛇舌草、茯苓、黄芩、麦芽、厚朴、砂仁;治疗诊断对应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痞病时,好用陈皮。(10)证型与中药的Logistic回归分析:针对脾胃湿热证的使用药物依次为竹茹、茵陈、佩兰、麦芽、延胡索;针对脾胃虚弱证依次为柴胡、半夏;针对肝郁气滞证依次为苍术、枳实、太子参。结论:胃痞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疾病,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当代胃痞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探讨国医大师治疗胃痞病中蕴含的用药规律。现当代胃痞病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在脾胃气虚、阴虚、阳虚的基础上混杂湿、热、痰、瘀、滞、寒、食积等多种致病因素,因此呈现迁延难愈,容易反复发作的特性。其中湿热、脾虚、肝郁病机又占主导地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核心病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辨证施治,消痞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