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ya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单眼CRAO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IAT治疗组和标准治疗(standard Treatment,ST)组。其中IAT治疗组患者6名,接受选择性眼动脉内溶栓治疗(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灌注尿激酶25万~30万单位);ST组患者10名,接受吸氧、球后注射山莨菪碱、扩张血管、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降低眼压和眼球按摩等保守治疗。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视网膜结构的变化情况(包括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视网膜内层(inner retinal layer,IRL)厚度、视网膜外层(outer retinal layer,ORL)厚度、椭圆体(ellipsoid zone,EZ)连续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Test进行比较。记录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arithmic values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视力,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Test分析对比组间差异。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BCVA≥20/200及具有临床意义的视觉改善(视力提高≥0.3logMAR)的眼睛所占百分比,并用Fisher exact test进行组间对比。同时,分析IAT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1.视觉结果:(1)两组内对比:①IAT组中,治疗后1周时logMAR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时logMAR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T组中,治疗后1周时logMAR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时logMAR视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对比:①治疗后1周时: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BCVA≥20/200的眼睛所占百分比、具有临床意义的视觉改善(视力提高≥0.3logMAR)的眼睛所占百分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AT组0.99(1.23),ST组0.22(1.04),P=0.042]、有临床意义的视觉改善(视力提高≥0.3logMAR)眼睛的百分比,IAT组明显高于ST组(IAT组为83.33%,ST组为20.00%,P=0.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CVA≥20/200的眼睛所占的百分比两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OCT测量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患眼CMT平均下降值(IAT组为39.67±25.97μm,ST组为15.60+16.79μm,P=0.040)、ORL平均下降值(IAT组为36.17+30.42μm,ST组为12.70+12.54μm,P=0.046)、IRL下降值[IAT组为93.50(60.00)μm,ST组为55.00(60.00)μm,P=0.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EZ中断的长度、RNFL厚度值(包括颞上方、颞侧、颞下方、鼻下方、鼻侧、鼻上方以及平均值)的变化在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
  3.安全性:在随访期间,接受IAT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出现头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无后遗症。无脑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急性CRAO,IAT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与保守治疗相比,可早期恢复视网膜灌注,有望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且较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目的:探讨经TNF-α处理后,NF-κB在椎间盘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移动情况及地塞米松对其抗炎抑制机制。  材料与方法:原代分离培养椎间盘细胞至第三代以内,然后随机分为四组,A:对照组,B:经TNF-α处理组,C:经地塞米松处理组,D:经TNF-α和地塞米松联合处理组。四组各经10分钟,1小时,2小时处理后,分别分离萃取椎间盘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内蛋白质。通过免疫蛋白印记反应,检测细胞质与细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对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的眶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患者年龄、占位性病变病理组织学来源及性质分布、不同肿瘤发病年龄分布、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为眶内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鉴别、肿物活检、明确进一步治疗策略提供相关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  收集2010年-2019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眶内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52例,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
目的:青光眼(glaucoma)以视野进行性损害为特征,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青光眼发病隐匿,进程缓慢,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已出现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及视野改变,早发现、早诊断对于青光眼患者尤为重要。目前用于青光眼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检查有视力、眼压、眼底、视野、角膜厚度、超声生物显微镜、房角镜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等,其中视野检查是国际公认的青光眼诊断的“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