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妇女与儿童群体一直深受封建伦理秩序的压迫与欺凌。直到五四时期,启蒙先驱纷纷为改变妇孺群体在社会上的不公正地位而振臂高呼,而周作人则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位。周作人涉及妇孺主题的作品非常丰富,属于五四人性解放潮流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周作人的矛盾二重性格及其复杂斑驳的思想构成决定了他的妇孺观念不可能是启蒙主流话语背景下的铁板一块,而是启蒙性与超越启蒙性多维共生的复杂存在。前人对于周作人及其妇孺主题作品的研究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却忽略了这种复杂性。本文对于周作人妇孺观复杂性的研究或许能为周作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论文分为四章来论述。第一章,研究周作人妇孺观中的启蒙性底色。简述周作人妇孺观中的作为背景底色而存在的启蒙性因素。漫长的封建压迫使得妇女儿童群体备受摧残,五四时期,仁人志士开始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妇孺观。在这样的社会启蒙大背景之下,周作人抱着“嘉孺子而哀妇人”的极大理解与同情,重视对妇孺弱势群体的研究,进而对整个残缺落后的思想文化结构进行改造和重建。对于妇女问题,他疾呼“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对于儿童问题,他主张“儿童本位主义”,从而形成了周作人的妇孺观,体现着启蒙性的底色。第二章,论述周作人妇孺观中的超越启蒙性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审视周作人的妇孺观,可以发现其在启蒙的基调下掩映着超越启蒙的因素。周作人的妇孺观本身超越了启蒙,他把妇女与儿童从他们的社会存在形态中抽象出来,将其作为一种生命形式来寄托他的人文情怀。这是周作人为沉重的启蒙之责所做的一次祛魅,是对于意识形态限定下的启蒙基调的一种无意识背离。周作人从生命的角度解读女性,主张释放女性自由张扬的生命活力,呼唤健康美好女性生命形式的还原与建构。同样,周作人从生命的角度重新阐释儿童群体,将他们视为健康自然生命形式的理想寄托。第三章,进一步揭示周作人妇孺观的复杂表现和丰富的文化渊源。周作人的妇孺观是周作人生命观的具体体现。周作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由此而引发的对于生命的体认和感悟早已超越了他所处的启蒙时代。周作人生命观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代的风俗自然与人情旧事。在中国传统文化、希腊文化以及蔼理斯中庸主义思想多重文化的交织影响下,周作人逐渐形成了中庸主义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他不再一味追求片面的启蒙之路,而将关注视角转向了更为全面调和的生命观照,以生命观照来中和启蒙之责的极端与片面。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包括周作人在内的留日学生主要是受到了宣扬个人主义与尊重生命价值的大正文化的影响。在大正文化氛围影响下的日本社会模式为周作人理想生命王国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与范本。第四章,阐发如何深化对周作人妇孺观复杂性的研究。对周作人妇孺观复杂性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复杂的文化背景的重视、挖掘与探索。只有重视对作家复杂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作品多元矛盾背后的真实意蕴。同时,意识形态限制下的非此即彼思维习惯容易使研究者对周作人妇孺观中的超越启蒙性因素不自觉的忽略与排除。故而研究者需要克服这种意识形态支配文学研究的倾向,重视文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充分关注周作人妇孺观之中的多维空间。总之,本文从周作人妇女儿童主题的相关作品出发,对周作人妇孺观复杂性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根源与价值意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开掘,致力于为周作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学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