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人们习惯上把从1949年到1966年的中国历史称为“十七年”。这十七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段独特的历史。当时,电影工作者自觉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把银幕实践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实践联系在一起,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电影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大量表现社会新人的影片,许多作品将“劳动”作为描写新人的切口,通过描绘其在新社会面貌一新的劳动活动,来展现普通劳动大众的解放。本文试图考察“十七年”间上海的电影创作,通过作品细读,分析十七年上海电影在塑造银幕新人方面的尝试。导言部分总结了目前对于“十七年”电影的诸种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提出本文的分析路径。论文主体部分讨论了上海电影中不同类型的劳动新人,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银幕形象。第一章以《团结起来到明天》、《爱厂如家》等电影为例,考察工人群体在政治斗争中建立主体性的过程,通过斗争,他们在解放后成为工厂的主人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本章还试图指出,50年代末,60年代初,工人不仅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劳动力,更肩负起了培养革命下一辈的重任,“劳动教育”成为他们教育年轻一代的主要手段。第二章讨论了新中国与妇女解放的问题。本章以《万紫千红总是春》、《年青的一代》等经典电影为样本,分别分析“家庭妇女”和“知识女性”在新中国的命运,以及她们是如何通过积极投入劳动、建设、生产来获取尊严,最终成为“新女性”的。第三章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中的服务性行业从业者。在《柜台》、《女理发师》、《今天我休息》等电影中,一种新的劳动观念和服务伦理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到了60年代,国家更是通过对于奉献精神的强调来克服社会主义后期所面临的危机。1949-1966年间,新中国的银幕上诞生了一批形形色色的劳动新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与象征。然而,在诠释劳动新人的过程中,国家话语与文艺话语并非完全地水乳交融,“十七年”电影中也存在着某些未解的困境,结语部分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这也意味着,对“十七年”电影新人形象的关注远远没有结束,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分析,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语境,才能把“十七年”电影实践真正变成当下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