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空间快速扩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这种以“土地财政”和工业化为核心动力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推进思路、空间布局、发展模式上呈现新的特征。那么,新型城镇化能否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扭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呢?这就成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提出了从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然后从生态环境的定义和内涵出发,寻找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解释,梳理了现今在研究城镇化影响生态环境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然后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LISA地图,证实了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再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将时间和空间因素纳入其中,运用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最后为了从更微观的视角探究新型城镇化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原因,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更细分的维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了更深入的实证检验;并且根据我国雾霾现象频发的现状,选取了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两种污染物做了更细致的研究。实证表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在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中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其不仅改善了本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性也改善了临近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由于空间衰减作用和区域行政壁垒,不同于省域层面得到的“污染局域俱乐部集团现象”,临近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本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负向作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起着负向作用,而社会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