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纤维蛋白原分子是由Aα、Bβ和γ3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而成的对称性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40KD。它由肝细胞经过一系列加工折叠、修饰后合成分泌到胞外。纤维蛋白原的3条肽链分别由位于4q(28-31)约50 kb内的3个独立基因FGA、FGB和FGG编码。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循环系统经凝血酶催化作用转变为纤维蛋白网,从而发挥其凝血和生理止血功能。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 CD)由于编码纤维蛋白原的基因(FGA、FGB、FGG)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三条肽链结构与功能异常的一种遗传性血液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异质性明显,可有出血、血栓或者无任何症状,患病孕妇可有自发性流产、胎盘早剥等异常严重的产科并发症。且国外的一项跟踪随访研究已发现报道,无症状CD的患者发生出血或血栓风险也相对较大。CD患者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室检测发现其异常凝血指标而被诊断。患者常有纤维蛋白原活性浓度(Clauss法)低,而纤维蛋白原抗原浓度(PT换算法、免疫比浊法等)正常,凝血酶时间(TT)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或轻度延长。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都有如此典型的实验室检查,有报道CD患者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结果均正常,TT缩短。甚至还有CD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抗原与活性同时降低,或纤维蛋白原抗原与活性均升高。可见,目前的实验室筛查项目,对CD诊断存在误诊或漏诊的可能。基因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为CD的基因诊断带来了新的方向。因此,明确CD的基因突变位点才是CD诊断、治疗与优生优育的产前基因诊断的关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4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1)对4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询问病史、进行家系调查及表型研究;(2)抽取先证者外周血,提取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细胞DNA,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目的产物,测序仪检测扩增产物,与NCBI数据库内标准序列进行比对,明确患者基因突变位点,然后对其家属进行相关基因突变位点验证,以了解患者的遗传方式;(3)纤维蛋白原经SDS-PAGE电泳后切胶处理,进行质谱分析,检测变异肽段;(4)根据相应的突变位点,进行纤维蛋白肽A释放试验;(5)对纤维蛋白原的聚集功能进行检测分析;(6)扫描电镜观察纤维蛋白凝块的表面结构。通过以上方法,初步探讨CD患者分子发病机制。结果(1)4个先证者中有出血表现、自发性流产等产科并发症或无任何症状。临床实验室检查TF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浓度(Clauss法)低,纤维蛋白原抗原浓度(PT换算法)正常;肝肾功能均正常(排除获得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2)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Ⅰ Aa链FGA第二号外显子发生g.1223G>C杂合突变;先证者ⅡAa链FGA第二号外显子发生g.1233 C>T突变杂合突变;先证者Ⅲ的Y链FGG第八号外显子g.5877G>A杂合突变;先证者ⅣY链FGG第八号外显子g.5876C>T发生杂合突变:(3)质谱检测发现四例先证者均同时有变异肽段与正常肽段,与杂合突变相对应;(4)聚集曲线中发现四例先证者有明显延长的停滞期及最大OD值均低于正常对照;(5)先证者Ⅰ与先证者Ⅱ纤维蛋白肽A释放量均减低;(6)扫描电镜发现四例先证者的纤维网结构异常,表现为空间结构疏松,网状孔径较大。结论1-结合实验室检查数据及其家系调查结果,四例先证者均诊断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其临床表现多样性,我们报道的4例先证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报道相似。2.我们发现的先证者ⅠAa链FGA第二号外显子g.1223G>C杂合突变(Gly13Arg),1为国内首次报道。其先证者Ⅳγ链FGG第八号外显子g.5876C>T杂合突变(Arg275Cys),为国内报道的第二例。3.先证者Ⅰ Aα链Gly13Arg及先证者ⅡAα链Argl6Cys突变引起凝血酶与纤维蛋白肽A结合异常,导致纤维蛋白肽A释放异常。先证者Ⅲ与Ⅳ的γ链上聚集位点Arg275发生突变,导致其聚集功能异常。编码纤维蛋白原的肽链基因突变导致其功能异常,此为四例CD患者分子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