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项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以“悲剧观念”为问题意识,将《奥赛罗》作为文本解码依据,突破寻常“文论—文本”的文学性研究,力图杂糅精神分析学、现象学与诠释学等理论,以“文本—理论结构与背景的还原—现象批判”为写作逻辑进程,描述并提取悲剧的发生学模式及其机理。本文旨在以此为例将莎学研究提升为对文艺复兴光辉灿烂背后隐而未彰显的人之分裂的呈现与梳理,进而以人文学科为内质,辐射神学、历史学、主体性—启蒙理性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并以此作为解读莎士比亚文本的支援意识,为开拓一种莎学的“精神分析诠释学”的阐释理路建立初步的描述意向和追索坐标。这一研究进路,自然就有别于诸如莎士比亚论(作家—作品研究)一类的传统批评模式,同时去除以往莎学研究中存在的,在既有文学史框架和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狭义理解中阐释莎剧造成的遮蔽与局限,具体而言,论文的篇章构架采用一种各个章节彼此独立又相互勾连的互文式结构,以对《奥赛罗》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理分析为中心而结构各个章节,将问题意识与知识性的支援意识相扭结,使得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诸学科的分析性手段统摄于“悲剧观念”的论域之内,在各个章节间所呈现的不同价值立场与交互视域中,构形出文艺复兴时期两套价值观念看似矛盾、实则并行不悖的话语系统及其背后的“世道人心”,由此揭示莎士比亚的悲剧观念是对人的困境的反映,即文艺复兴时期人之崛起与神之衰落之后的人之分裂。本文以绪论始,而终于总结;以五章十五节为主体内容。第一章从奥赛罗的“文饰”辩白切入,进而从身份认同与他者角度,剖析具有摩尔人与政府将军双重身份的奥赛罗对威尼斯白人基督教社会身份认同的困境、失败与否定,从而揭示其轻信、嫉妒、杀妻及其自杀的深层心理原因乃在于其从身份之网中的跌落。第二章聚焦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理想及其背后的理念支撑与心灵逻辑。从她法律之“罪“与基督信仰之“罪”的冲撞与叠合中,凸显其用理想法则跨越现实法则所造成的困境,指出其理念的逻辑漏洞在于:由于理想法则与现实法则并无本质不同,理想法则无法覆盖现实法则的漏洞,由此揭示出苔丝狄蒙娜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她对“高贵心灵至高无上”理念的执着。第三章聚焦被莎学评论界所忽略的一个人物形象: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对勃拉班修的愤怒、文饰、诅咒等话语进行文本细读与心理分析,可呈现其丰富强烈的内心冲突与困境,还原其作为父亲与国家元老两种身份间的挣扎,由此突破以往对其死因的简单分析,重新理解勃拉班修悲剧性死亡的原因。第四章通过分析《奥赛罗》中伊阿古的恶念与恶行,提炼出伊阿古两套价值观念看似矛盾、实则并行不悖的的话语系统:一套符合私利欲望,另一套迎合“世道人心”,以此还原并凸显其内心逻辑与当时流行的马基雅维利式的人生哲学,由此指出伊阿古的谎言与诡计之所以能够得逞,乃在于他对“世道人心”的准确把握。第五章揭示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人的发现”而带来的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迸发绽放的同时,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导致出的种种人性悲剧,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人格结构与“人文主义”的丰富涵义,并由此指出莎士比亚的悲剧观念乃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困境的揭示,即人的崛起与神的衰落之后的人之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