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为原料合成了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对其胶束特性及载药和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2)以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与丙烯酸单体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得到具pH响应行为的杂交大分子,并考察其pH响应性释放行为;(3)以无机二氧化硅为模板合成了温敏性凝胶,对其温敏性行为及模型分子的装载能力进行了考察。以N,N-二甲基十六烷基叔胺和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且无毒的CMCs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N-二甲基十六烷基羧甲基壳聚糖(DCMCs),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H核磁共振(1H NM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对其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MTT比色法显示DCMCs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较低的细胞毒性。芘荧光法表明DCMCs在溶液中具有自组装行为,对其临界胶束浓度(CMC)进行了测定,表明其具有较低的CMC值(31mg/L);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粒度仪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DCMCs胶束具有封闭的球形形态,粒径为199.1nm,多分散指数为0.44;首次将维生素D3(VD3)包裹于DCMCs胶束中,包封率达到53.2%,体外释放表明先伴随着较短时间的突释现象,然后为持续释放阶段,Higuchi最适宜用来描述整个释放过程。因此,DCMCs胶束适宜作为VD3以及其它疏水活性物质的具有前景的载体。以DCMCs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法与丙烯酸(AA)在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的条件下,反应得到杂交大分子DCMCs-PAA,同样利用FT-IR和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芘荧光法测得其临界聚集浓度(CAC)浓度为95mg/L。TEM及粒径测试显示,不同pH条件下粒子呈现不同的形态以及电位。同样以VD3为模型分子制备了载药粒子,胃模拟液(SGF)、小肠模拟液(SI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放表明,SGF中累积释放量最低(42.1%),SIF中最高(69.2%)。因此,该纳米粒子在pH定点释放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以二氧化硅(SiO2)为模版,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为壁材,制备温敏性纳米囊。采用TEM,红外FT-IR,热重(TGA)和紫外(UV)等技术对纳米囊的理化性质进行测定。以孔雀石绿为模型分子,考察纳米囊对孔雀石绿的装载效果。结果表明:温敏性聚合物PNIPAm成功包覆于SiO2表面,氢氟酸(HF)能够较好去除SiO2,形成具有可逆响应温敏性纳米囊。温敏性纳米囊在室温下对孔雀石绿具有较好的装载效果。因此,本次实验为开发新型的温敏性给药系统提供了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