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学术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流动不合理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当前我国高度关注经济困难群体,就业是低收入家庭大学生改善自身经济状况的重要一环,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流动的研究多倾向于总体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或从性别差异和城乡背景切入分析,重点针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探讨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发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以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为研究群体,依托2015年甘肃、河南和山东三省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从就业流动率、就业流动方向、就业流动的收益和成本等方面,研究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现状,并从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环境条件等方面,深入挖掘其影响因素,以发现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就业流动中的新特点、新发展和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在地区和省际间的生源地、就学地、就业地未发生变化的比例最高,而在城乡间就业流动的比例较大,与高收入家庭毕业生相比,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更倾向于同地区异省就业,中部生源跨地区就业率最高,西部生源跨省就业率最高;就业流动方向上,呈现出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国家优惠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就业流动的成本和收益上,地区间和省际间就业流动成本较高,农村生源并在农村就业的求职成本高于其他城乡流动,说明农村并非是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就业首选,人际关系对就业流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影响因素方面,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人力资本及求职意愿、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条件等都在不同流动类型上对地区间、省际间和城乡间的就业流动产生影响。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三条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加大低收入家庭大学生在中西部就业的政策优惠,强化引导作用;二是注重高职和专科类院校的基层人才培养,优化亟需学科结构;三是加强户籍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就业流动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