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建议制度发展到今天,概念已经发生转变,其指“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发现有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向他们提出的旨在促进其强化管理、堵塞漏洞,改进工作、防范再犯的制度。目前司法建议工作正在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层级法院之间如火如茶的开展盛况表明其显然已经成为当今法院主动延伸其社会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实践与立法形成的“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重构司法建议制度成为开展司法建议工作的首要前提。出于学界对于司法建议工作理论层面的忽视,笔者本篇论文着重考察司法建议制度的理论层面,试图挖掘司法建议的理论依据、性质界定、主要功能和边界问题,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相配套的理论基础。面对司法建议领域出现的立法和实践相冲突的困境,笔者首先将司法建议制度置于当前“转型社会”这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基于社会的变革不可避免的带动法律的变革、传统的形式法律不符合快速变迁的社会现实,提出回应型司法成为与当前中国司法国情相适应的司法模式。其中回应型司法中有关法院社会使命——司法社会责任的相关论述就成了司法建议制度原理模块的有益借鉴。因此我们以回应型法下司法社会责任的主要特征为主线,来实现对司法建议制度的深度剖析。作为司法社会责任手臂的司法建议制度,充分彰显了当代司法社会使命的特征,其中司法社会责任的原理构成了司法建议的理论依据;司法社会责任践行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转型社会的司法方法不是封闭的、单一的、被动的,而是主动介入的、协商的、服务的;司法社会责任能力的复合型决定了司法建议不可避免的彰显当代法院的三大功能——公共政策形成、社会控制、权力制约;司法社会责任的核心司法性特征决定了司法建议制度必须坚守司法权的边界,不能包办和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