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中任督二脉外治法的理论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搜集古代中医文献中与任督二脉外治法相关的内容,梳理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学术源流,整理中医古籍中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基础理论,归纳总结出古代常用的任督二脉外治法治疗种类及操作方法,分析古代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应用规律,以期为任督二脉外治法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文献依据。方法: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梳理秦汉时期至清代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学术源流,以展现任督脉外治法理论及应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特点。采用传统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中医古籍中任督脉的基础理论内容,明晰任督脉外治法在古代得以广泛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具体内容。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中任督脉外治法的应用规律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展现古代任督脉外治法的具体特点,并以数据方式进行直观陈述。结果:第一方面,通过学术源流梳理,本文整理挖掘了从秦汉至清代以来,任督二脉外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方面的变迁与发展脉络。秦汉时期,针刺、艾灸为任督脉外治法的主要治疗方式,操作相对简单。魏晋隋唐时期,任督脉灸法较为盛行,治疗范围较为广泛。这一时期,任督脉熨法、敷法、贴法、摩法、导引等治疗方式相继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任督脉外治法的内容。宋元时期,医家更为重视任督脉针灸的感传效应,针刺补泻法以单式手法为主。明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针刺复式补泻手法,操作较之宋元时期更为复杂。清代流行任督脉中药外治法,熨法、敷法、贴法、摩法等治疗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第二方面,通过对散在于中医古籍中关于任督二脉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本文整理综合阐述了支撑任督脉外治法不断传承创新的多方面理论基础,是解读任督脉外治法具体应用规律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第三方面,本文通过对精心筛选出的62本古籍文献中相关资料的整理,归纳出常用任督脉外治法共11种,分别是针刺、艾灸、熨法、敷法、贴法、摩法、爪法、点法、揉法、刮痧、导引等治疗方式,并对具体操作方法和辅助方药等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第四方面,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古籍文献中任督脉外治法常用药物、主治病证、选穴部位等规律。并重点论述了艾叶、食盐、葱白等任督脉外治法常用药物功效;阴寒内盛证、小便不通、霍乱病等任督二脉常见病证出现的缘由;神阙、关元、百会等常用腧穴主治病证规律。结论:任督二脉外治法源远流长,简便验廉,在古代应用颇广。通过本文归纳总结,明晰了任督二脉外治法学术发展历史,阐述了任督二脉外治法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古代常用任督脉外治法11种,统计分析了古代文献中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具体应用规律。本文的撰写丰富了任督二脉外治法研究的内容,可以为后续文献、临床、教学等工作提供文献支持。
其他文献
主泵惯量设计应考虑主泵本身和回路特性的综合影响。本文建立了基于四象限特性的主泵惰转数值计算模型,评估主泵本身和回路特性对主泵惰转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动惯量、摩擦损
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和侗族地区是我国的糯文化区,在历史上其糯稻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糯禾品种,在农业发展模式上特色鲜明。少数民族传统糯稻适
装饰陈设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装饰陈设设计是在室内设计硬质装修后,运用家具、织物等可移动的装饰品对空间进行再
中医时间医学与不寐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睡眠时间是否合理、不寐的治疗、安神药物应用时间是否恰当3个方面,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合理睡眠,熟悉疾病发展的时间规律,选择最佳的服
从分析电极丝材料应用的一般原理及电极丝的放电特性出发,论述了一种制造成本低,适合于在粗割时提高切割速度,在精修时提高表面质量,并且在切割时减少对慢走丝设备损伤的新型
通过对协尔苏凹陷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协尔苏凹陷铀矿(化)为后生多期次叠加改造成因,其形成主要受铀源、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和地下水动力变异等因素控制。
天水地区北周佛教石窟造像主要分布于麦积山石窟与水帘洞石窟群,与敦煌莫高窟、宁夏须弥山等同为北周时期佛教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麦积山石窟主要营建于魏晋南北朝,北周留有
在Android平台上进行应用程序开发时,其项目的相关信息都会保存在其项目目录中,鉴于其项目目录结构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论文从Android项目开发人手,对其项目的目录文件夹及文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