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搜集古代中医文献中与任督二脉外治法相关的内容,梳理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学术源流,整理中医古籍中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基础理论,归纳总结出古代常用的任督二脉外治法治疗种类及操作方法,分析古代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应用规律,以期为任督二脉外治法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文献依据。方法: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梳理秦汉时期至清代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学术源流,以展现任督脉外治法理论及应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特点。采用传统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分类、归纳中医古籍中任督脉的基础理论内容,明晰任督脉外治法在古代得以广泛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具体内容。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中任督脉外治法的应用规律进行分析,从多角度展现古代任督脉外治法的具体特点,并以数据方式进行直观陈述。结果:第一方面,通过学术源流梳理,本文整理挖掘了从秦汉至清代以来,任督二脉外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方面的变迁与发展脉络。秦汉时期,针刺、艾灸为任督脉外治法的主要治疗方式,操作相对简单。魏晋隋唐时期,任督脉灸法较为盛行,治疗范围较为广泛。这一时期,任督脉熨法、敷法、贴法、摩法、导引等治疗方式相继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任督脉外治法的内容。宋元时期,医家更为重视任督脉针灸的感传效应,针刺补泻法以单式手法为主。明代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针刺复式补泻手法,操作较之宋元时期更为复杂。清代流行任督脉中药外治法,熨法、敷法、贴法、摩法等治疗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第二方面,通过对散在于中医古籍中关于任督二脉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本文整理综合阐述了支撑任督脉外治法不断传承创新的多方面理论基础,是解读任督脉外治法具体应用规律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第三方面,本文通过对精心筛选出的62本古籍文献中相关资料的整理,归纳出常用任督脉外治法共11种,分别是针刺、艾灸、熨法、敷法、贴法、摩法、爪法、点法、揉法、刮痧、导引等治疗方式,并对具体操作方法和辅助方药等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第四方面,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古籍文献中任督脉外治法常用药物、主治病证、选穴部位等规律。并重点论述了艾叶、食盐、葱白等任督脉外治法常用药物功效;阴寒内盛证、小便不通、霍乱病等任督二脉常见病证出现的缘由;神阙、关元、百会等常用腧穴主治病证规律。结论:任督二脉外治法源远流长,简便验廉,在古代应用颇广。通过本文归纳总结,明晰了任督二脉外治法学术发展历史,阐述了任督二脉外治法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古代常用任督脉外治法11种,统计分析了古代文献中任督二脉外治法的具体应用规律。本文的撰写丰富了任督二脉外治法研究的内容,可以为后续文献、临床、教学等工作提供文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