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实行高校收费制度是中国在公共财政紧张,为充实教育经费而让受教育者个人进行成本分担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一需要的现实选择。我国高校收费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受教育者的个体利益从国家利益中逐渐分化并走向多元的历史阶段。因此,受教育者要求获得物有所值的教育服务,是其合理的利益诉求,理应受到重视和维护。这是本文立论的根本出发点。 本论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探讨了高校收费的缘由与现状。这一部分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分析,对实践中其他国家进行高校收费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且,对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史的梳理与逻辑的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收费制度使受教育者的个体利益得以凸显和确认。 第二章对高校收费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与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说明。论文提出以受教育者——学生的利益作为本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并在这一研究视角下,论文将分别从学校收费的合理性去探讨质量评价、绩效拨款与高校收费的关系,以及从学生交费的合理性角度探讨弹性学分制与高校收费的关系,以帮助学生实现物有所值的个人教育投资目标,维护其合理利益。 第三章对质量评价与高校收费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由于高校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高校有可能出售质次价高的教育服务损害学生的利益。因此,为克服信息不对称,帮助受教育者优化教育选择,应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应允许高校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差别收费原则,让质次价高的高校在生存竞争中努力提高质量,去除不合理的个别办学成本。 第四章讨论了绩效拨款与高校收费之间的关系。通过历史的、横向的比较,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效益仍有提高的空间,但应着眼于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理性看待学校的规模扩张与合并。政府应根据高校的办学效益情况进行竞争性拨款,以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并举作为今后高校的发展战略。 第五章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度来看待弹性学分制与高校收费的关系。学生并非学习方式与学习费用的被动接受者,学分制作为一种弹性特征较强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学习者学习能力与金钱支付能力个体差异的包容性。以学分代替学年计量学费,更加体现了学生与高校之间等价交换的平等关系。而且,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增加了其学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