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信息整合的近代鼓浪屿中外住区空间布局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0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前鼓浪屿已经形成了具有闽南传统的聚居村落,1902年成为公共地界,大批外来洋人定居鼓浪屿,一战后因国际时局的动荡,华侨、闽台商人以及厦门本地居民来到鼓浪屿购地建房,在19世纪中旬到20世纪中旬的100年间,鼓浪屿发展成为了由原住民、外国殖民者、华人华侨共同管理生活的中外住区。本次研究以历史地图和文史资料为核心,近代鼓浪屿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将1843年到1951年的历史地图作为研究的图纸参考,按照鼓浪屿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选取绘制标注清晰完整的1863年、1903年、1927年和1935年鼓浪屿地图做为详细解读的对象,在ArcGIS软件中通过地图数字化的方式,将基于史料整合的鼓浪屿空间信息录入到对应年代的历史地图上,然后通过图纸叠加的方法,分析鼓浪屿不同发展阶段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从地图的内容表现来看,外国人的建筑物从标注到绘制的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于本地居民相关建筑的刻画。建筑布局选址上,早期当地居民的聚居区位于山间或背山地势平坦处;而洋人住宅一开始出现在地势较高风景视野较好的地方。从道路网的分布来说,当地居民聚居区主要由环山路连接,而洋人聚居区内部支路丰富,连接各个建筑,这种道路建设的不均衡性在华侨和当地居民的主导建设时期被打破。其次对于近代鼓浪屿中外住区空间布局的专题研究中可以发现:(1)住区用地功能呈现出集聚和多元化发展(2)中外住区的空间范围由独立分隔到相互融合(3)宫庙和教堂所代表不同文化信仰的公共领域在鼓浪屿公共地界发展过程中逐步向社区活动空间的转变。
其他文献
参照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了CBTC制式下的模拟运行控制硬件系统和列车控制系统.根据系统连锁关系和运营时刻表,制定了列车、信号机、转辙机的控制逻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工程管理要求管理电子化、网络化、业务化、规范化.要搞好这一工作要建立起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沟通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
第二课堂建设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论述根据第二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第一、二课堂严重脱节、第二课堂边缘化严重、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工作体
<正>草药(HMs)通常更广泛的定义为补充或替代药物(也称为天然健康产品),包括植物类药、膳食补充剂、益生菌。其在不同的国家定义不同,例如在美国,"膳食补充剂"是包括植物类别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的战略,人们开启了在网络上接受教育的新型学习模式,届时互联网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探讨互联网学
在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机动车停车的供需矛盾逐渐尖锐,少量车位及停放超量车辆的问题接踵而至,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然而停车场车位管理系统可有效解
潜江市水文局在处置突发公共水污染事件中检验了拟定应急监测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通过对田关河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突发水污染应急监测预案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