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前鼓浪屿已经形成了具有闽南传统的聚居村落,1902年成为公共地界,大批外来洋人定居鼓浪屿,一战后因国际时局的动荡,华侨、闽台商人以及厦门本地居民来到鼓浪屿购地建房,在19世纪中旬到20世纪中旬的100年间,鼓浪屿发展成为了由原住民、外国殖民者、华人华侨共同管理生活的中外住区。本次研究以历史地图和文史资料为核心,近代鼓浪屿的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将1843年到1951年的历史地图作为研究的图纸参考,按照鼓浪屿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选取绘制标注清晰完整的1863年、1903年、1927年和1935年鼓浪屿地图做为详细解读的对象,在ArcGIS软件中通过地图数字化的方式,将基于史料整合的鼓浪屿空间信息录入到对应年代的历史地图上,然后通过图纸叠加的方法,分析鼓浪屿不同发展阶段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从地图的内容表现来看,外国人的建筑物从标注到绘制的精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于本地居民相关建筑的刻画。建筑布局选址上,早期当地居民的聚居区位于山间或背山地势平坦处;而洋人住宅一开始出现在地势较高风景视野较好的地方。从道路网的分布来说,当地居民聚居区主要由环山路连接,而洋人聚居区内部支路丰富,连接各个建筑,这种道路建设的不均衡性在华侨和当地居民的主导建设时期被打破。其次对于近代鼓浪屿中外住区空间布局的专题研究中可以发现:(1)住区用地功能呈现出集聚和多元化发展(2)中外住区的空间范围由独立分隔到相互融合(3)宫庙和教堂所代表不同文化信仰的公共领域在鼓浪屿公共地界发展过程中逐步向社区活动空间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