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西部省份之一,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剧。降雨径流是造成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合理调控坡面径流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理论与方法,利用多年野外径流小区降雨、径流与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喀斯特坡面水蚀特性,评价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坡面不同类型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量年际分布均匀,但年内分布变化大,均形成明显的干湿季,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时段在汛期尤其是主汛期。裸露坡面的产流量、产沙量与降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73。不同植被坡面径流深与单一降雨参数(降雨量P或最大30min雨强I30)的幂函数关系不显著,当同时考虑P和I30两个因子时,径流深与降雨参数(PI30)在各个坡度的幂函数关系显著增强。不同植被坡面产流产沙与降雨参数(PI30)、坡度(s)之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各植被小区的产沙量与产流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坡耕地农作物的产流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减流减沙作用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坡度较小时(13。),坡耕地的减流减沙作用优于其他林草植被,表明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可以发展种植业;随着坡度的增加,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增加明显;当坡度为25。时,坡耕地产沙量急剧增加,是坡面侵蚀产沙的主要源地。植被的减流减沙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林冠和地被物在减流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植被根系在减沙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总体上,不同植被减流减沙作用表现为:经济林地>人工草地>水保林地。林草植被相同,配置(种植密度、混交方式)方式不同,减流减沙的作用不一样;植被及配置方式相同,布设地区不同,减流减沙作用也不同。因此在布设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时,不仅要考虑植被类型及其配置方式,还应进一步考虑布设地区,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水土保持效益。为了有效防治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坡面水土流失,坡度小于25。的坡耕地,要根据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等产业,适当配置坡耕地农作物和经济林梨树的比重,逐步减小农作物种植面积。经济林不仅具有显著的减流减沙作用,而且还能给当地群众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可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而减少在陡坡地上的毁林开荒等破坏活动。当坡耕地坡度增大到25。以上时,应彻底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措施,发展水保林或者其他经济林,以及草业和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