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利益的保护与当事人适格之扩张——以司法能动主义的进路为分析基础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c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益诉讼一个重要特点是,起诉者向法庭提出超越其个人利益的问题,原告申诉的基础并不在于自己的某种权利受到侵害或是胁迫,而在于希望保护因私人或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而受损的公众的利益。在这样的案件中,法院往往会以原告不属于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由拒绝受理。然而,应该意识到,在涉及集团性侵害的领域,诉讼的功能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可识别的受害人进行事后救济,它应该更多地承担起事先预防和遏制集团性侵害的功能。从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角度来看,保证这些代表公共利益的主张以一种能够引起足够关注的方式被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确实是出于执行公务或者保护公共利益的需要,应当允许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人或者组织诉诸法院和保护集团利益,即使其权益并未受到直接侵害。因此,客观上要求以新的诉讼方式来满足新的社会要求,从而对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提出了挑战。在面对扩散利益保护的现实需要而引发的当事人适格之扩张的问题上,在司法实践中自发形成一种应对策略,其核心内容是由法官在利益代表判断问题上突破法律预先设定的严格标准而进行自由裁量。从实用主义的进路出发,我们认为法官的自由裁量行为具有可行性。而这种能动性司法在理论上亦可得到正当性说明。 本文第一章描述了美国环境诉讼中原告资格(plaintiffsstanding)的扩张之路。通过大量的案例表明,美国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法官在当事人适格问题上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本文的第二章围绕着自由裁量权行使的界限及其正当性基础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证。本文的第三章则对我国本土的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下,扩张原告资格的可能路径,仍然只能是自发性地实践先行,从法院零星地司法实践中摸索出一种可行的模式,从而为将来的立法活动提供一种本土化的实践资源。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公司法的发展,实践中一些控股股东经常滥用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的有限责任,造成公司人格混同。这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公司法人制度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也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对外移民史的国家,也是侨民资源大国。每年都有大量人员通过留学或移民等方式出国。他们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在这个人员、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是向住在国展示中
“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一种政权模式。本文以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抗日战争模范根据地陕甘宁边区为例,详细探讨了“三
在很长时间里,美国证券评级机构的霸权体系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但2001年起先后爆发的安然和世通丑闻使证券评级机构开始成为众矢之的。2007年至2009年从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大学四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摄影选题《我的大学》。因为我学理科,没办法报考有摄影专业的大学,文理分科让我错失了摄影专业的学习,但对摄影的迷恋却更深了。  “你想从事摄影,就要从身边最熟悉的题材开始,你就拍自己的大学生活吧 。”我的老师王福春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摄影方向。1992年我带着相机和胶卷来到大学,开始拍摄自己的大学生活。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把摄影当成了自己的主业,大学的课程反倒成为
公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这有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但是,有限责任的确立和完善也给债权人的保护带来了挑战,尤
国际保理是一项集销售账户管理、应收账款回收、信用风险担保和贸易资金融通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国际保理一方面满足了进口商对便捷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