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场教育变革或课程改革都不甘于停留在理念和政策层面,只有切实发生在课堂教与学中的深刻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观念并实现愿景。课堂研究是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也是建构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基础。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空间,课堂可以从多层面和多视角进行分析。绝大部分的课堂教与学活动都是依赖师生言语互动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与话语是课堂分析的重要线索和视角。目前,课堂话语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问题领域。教与学活动为课堂话语研究提供大量真实而生动的经验材料,同时语言与话语理论为解释师生互动提供视角和议题。当前课堂话语研究在方法论上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分析框架和观察工具更加精细,描述师生话语的方式更加多样,解释师生互动现象的视角更加多元。然而,研究方法的进步却使话语研究对课堂的“解构”大于“重构”。同时,由于目前用来描述和解释课堂话语现象的理论本身没有重要进展,而且现实的课堂情境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因此课堂话语研究对语言与话语和课堂教与学的理解没有实质发展,课堂互动的经验数据接近饱和,当前课堂话语研究也难以产生新的结论。为了解释并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已经通过一系列综述性研究来梳理和评论课堂话语研究的得与失。由于缺乏评论已有研究的适切的视角和立场,综述性研究大多重在“述”,而难以为后续研究确定新的学术起点。本研究尝试以“学术史”作为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通过对课堂话语这一问题领域的学术史考察,本研究试图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演进,揭示语言与话语理论和课堂研究的互动关系,并以此为视角再现并解释当前课堂话语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最终尝试从两个学科领域的关系中寻求新的研究起点。具体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可以分解为如下问题:1.课堂话语研究这一问题领域是如何形成的?从语言与话语理论和课堂研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能够找到哪些线索?2.围绕理论基础、核心问题、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和经典案例等线索,能够梳理出课堂话语研究怎样的研究脉络和学术演进?3.课堂话语研究的脉络和演进揭示出语言与话语理论和课堂研究怎样的互动关系?4.未来的课堂话语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作为与课堂话语研究毗邻的两大“母问题”领域,语言与话语理论和课堂研究是课堂话语研究形成议题和领域的逻辑起点。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从语言与话语理论和课堂研究各自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中,寻找两个学科领域发生关联的学理线索和事实依据,以确定课堂话语领域的学术起点和最初使命。在问题领域的形成过程中,课堂话语研究受到更大范围的教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思潮的影响,与语言与话语理论产生互动,并与实践层面的课堂变革形成互动。由此,课堂话语研究先后形成两种研究范式。第三章和第四章从理论基础和研究进路、研究方法和重要议题以及特征与局限等方面,分别梳理课堂话语问题领域形成之后的两种研究范式——“过程—产出”范式和“描述—解释”范式的研究脉络和学术演进。第五章首先再现课堂话语研究从确定问题领域到形成两种范式的研究脉络和学术演进,并围绕学理基础、核心问题、研究路径、结果指向以及特征与局限等问题对两种范式的课堂话语研究作出比较。并且,明确提出语言与话语理论和课堂研究的互动关系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研究的三种关系模型,揭示并解释当前课堂话语研究的瓶颈,最终尝试在多学科研究的“版图”中为课堂话语研究再定位:以“超学科”研究为愿景,以机构话语研究和基于学科内容的课堂互动分析为路径,重拾教学研究的立场和使命,回归教与学的问题本身来解释课堂语言与话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