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作为重要的承载构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抗震设防较高的地区,随之而来的就是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考虑到财力、物力等因素,现实中不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作为重要的承载构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抗震设防较高的地区,随之而来的就是型钢混凝土框架柱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考虑到财力、物力等因素,现实中不允许将其全部推倒重建,只能采取适当技术对其进行加固补强。拟静力试验是研究修复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试验成本的限制,开展大量修复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拟静力试验并不现实,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有限元方法对加固构件的抗震性能进行模拟分析。本文在已完成的碳纤维布和外包钢修复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碳纤维布和外包钢修复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因素,同时对加固后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抗剪承载能力进行理论推导。本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总结已有震损建模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通过材料性能折减来反映构件震损程度的数值建模方法,以损伤指数为参数,建立了震损程度与材料折减系数间的关系式。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震损程度加固柱的抗震性能,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震损建模方法的合理性。2.对不同轴压比、碳纤维布加固层数、碳纤维布加固高度以及震损程度的数值模型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轴压比的增大使加固柱的极限位移减小,而对承载能力影响比较小;碳纤维加固层数和加固高度的增加,均能提高加固柱的承载能力和极限位移;当构件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后,加固对其抗震性能的提高效果有限,承载能力仍没有超过原始构件。3.对比分析了不同外包钢加固高度、角钢厚度、缀板厚度和轴压比对加固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包钢加固高度和角钢厚度对加固柱抗震性能影响显著;缀板主要起到加强角钢整体性的作用;对加固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轴压比主要影响加固柱的延性。4.运用“桁架-拱”模型理论,推导了碳纤维布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框架柱的抗剪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该计算公式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目的:HIV-1感染引起肠道屏障破坏及功能障碍,导致部分肠道微生物易位进入血液循环。肠道微生物易位刺寧机体,诱导产生免疫应答,进而引起全身免疫系统被激活。由于慢性免疫激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入侵检测技术是信息安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主动且有效的动态网络防御技术。传统入侵检测技术
视频动作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研究中的热门领域,其目标是识别一段视频中人物的动作。传统的图像识别中,图像的空间信息,包括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及上下文关系等是算法所需要提取
太阳能热水器由于节能的优点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但传统太阳能热水器普遍存在集热管脆弱易爆裂、管道老化易漏水、维修难度大、安装范围局限只满足部分用户等问题。光伏产业的
本文以阎云翔提出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出现从而产生的道德转型为起点,以浙江6频道的《钱塘老娘舅》节目为个案,抽取48期节目共92个调解事件,讨论电视调解这一特殊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内容服务的逐渐丰富,网络通信系统的吞吐量迅速增长,巨大的负载压力突显出了网络资源的紧缺。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流量的时变特性,借助闲时的网络资源和终端节点的存储资源缓解流量高峰期负载压力的缓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缓存技术只是在闲时将一些被频繁访问的资源复制到网络边缘节点的存储介质中,当用户在高峰期请求资源时,可以从本地或附近的边缘节点获取内容,缓存增益有限
涡流管,又称兰克·赫尔胥(Ranque~Hilsch)管,是一种将高压流体分离为高温和低温两股低压气流的设备。涡流管的气体涡流制冷与传统制冷方式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的特点
柴油机尾气颗粒(Diesel Exhaust Particles,DEP)对PM2.5有重要贡献,已有研究发现其与暴露人群的肺癌、慢性支气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由于碳核表面稀松多孔,燃烧尾
时间序列分析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地发展,而基础的时间序列分析也逐步复杂化、深度化,开始向函数型时间序列分析迈进。前人的研究主要在于函数空间上的线性过程,并且已经给出了FAR(p)模型的定义与一系列性质,参数估计也以样条插值、核平滑法、主成分分析等为主。本文就FAR(p)模型分支CFAR(p)模型做了推广,添加了卷积型移动平均项,从而构成了CFARMA(p,q)模型。在第三章中,就CFARMA(p,
在面临当今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和不可再生能源储量有限的矛盾下,综合能源系统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推动能源消费的多样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缓和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多能源系统是综合能源系统的物理载体。本文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涵盖电热的多能源系统进行并网以及孤网状态下的供能优化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多能源系统的数学模型,针对生态园区以及类似规模的场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