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蔗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广西、云南、江西以及四川这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南方地区。从明末清初开始,我国蔗糖业生产分布呈现出以东南沿海产糖区为主导的基本格局。具体来看,东南沿海的闽粤台地区蔗糖生产分别分布在交通便利的泉漳二府、珠江三角洲以及台湾府这些平原地带。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之外,还在于前者拥有优越的市场条件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清中期,人口激增带来了人地关系紧张和消费市场扩大的现象,这为甘蔗的扩种带来了双重动力,此外人口的流动也促进了种蔗制糖技术的跨地区传播。故而,全国蔗糖生产范围进一步拓展,不过仍沿袭了清初闽粤台地区为主的基本分布格局。广东和台湾分别形成了以潮汕地区和彰化地区为中心的新糖区,同时广东和台湾成为清中期最发达的产糖区;而其他地区亦有发展:四川和江西发展迅速,分别形成了沱江流域和赣南山区的产糖区,广西和云南产糖区域也有所拓展。清末民初,随着洋糖大量的输入,我国蔗糖业受到严重打击,整体呈现衰落之势。全国蔗糖业的分布亦发生新变化,闽粤台地区的优势不再,福建尤为突出,本为他们的主要市场——上海和天津皆被外糖所控制。而四川因地处内陆,受洋糖影响相对较小,凭借历史机遇成为了产糖第一的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