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合作用是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来源。光合作用具有昼夜动态变化规律,其主要归因于外部光/暗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基因的表达以及光合关键酶翻译后修饰的调控。了解调控光合作用动态变化的机制,有助于找到提高光合作用的新途径。作为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以及光合酶的辅因子,镁(Mg)对于光合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还不清楚Mg是否参与光合作用的昼夜调控过程。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缺Mg处理水稻叶片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合作用是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来源。光合作用具有昼夜动态变化规律,其主要归因于外部光/暗环境的变化和内部基因的表达以及光合关键酶翻译后修饰的调控。了解调控光合作用动态变化的机制,有助于找到提高光合作用的新途径。作为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以及光合酶的辅因子,镁(Mg)对于光合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迄今还不清楚Mg是否参与光合作用的昼夜调控过程。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缺Mg处理水稻叶片光合作用指标的动态检测,研究缺Mg对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影响。然后,通过对水稻叶绿体Mg含量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酶活性的动态检测,研究Mg参与水稻光合作用昼夜调控的生理机制。最后,通过叶绿体Mg吸收抑制试验并结合转录组学分析,鉴定到一个参与叶绿体Mg转运蛋白候选基因OsMGT3,并对其参与光合作用昼夜调控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期缺Mg的条件下,水稻植株生长减缓,表现在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光反应和暗反应均受到严重抑制。在缺Mg早期,进行为期15 d的缺Mg梯度试验,发现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An)以及暗反应指标最大羧化速率(Vc,max)逐渐受到抑制,而光反应有关指标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大光捕获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明显变化。缺Mg 15 d后,水稻叶片An和Vc,max,下降比例分别为30.2%和27.7%,说明光合暗反应对缺Mg胁迫更敏感。(2)在短期缺Mg条件下,通过对Vc,max和叶绿体Mg含量的动态分析,发现光合CO2固定和叶绿体Mg具有昼夜波动现象,其中波峰和波谷分别发生在黎明和黄昏时刻。此外,缺Mg能够降低二者波动的幅度,说明叶绿体Mg的昼夜波动与体内的Rubisco活性密切相关。外源添加Mg能够恢复缺Mg叶片提取的Rubisco酶活性,而且昼夜循环和缺Mg处理没有明显改变Rubisco蛋白的含量。以上结果表明Mg可能通过在叶绿体中昼夜波动的形式,参与调控植物体内Rubsico酶的活性。(3)施用Mg通道蛋白抑制剂六氨合钴(III)(CHA)能够显著抑制叶绿体Mg吸收,说明Mg转运蛋白家族成员(Cor A/MGT)可能参与叶绿体Mg的吸收。通过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水稻MGT家族成员中,OsMGT3在地上部的表达最高,缺Mg显著抑制OsMGT3的表达。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OsMGT3在叶片的表达显著高于叶鞘、节和根。此外,叶片中OsMGT3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缺Mg显著降低该基因表达的幅度。组织表达分析表明,OsMGT3主要在叶片和叶鞘的叶肉细胞中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OsMGT3蛋白定位在水稻叶绿体膜上。(4)细菌Mg转运缺陷突变体MM281功能互补试验发现,OsMGT3在细菌中具有Mg转运活性。敲除OsMGT3明显降低叶绿体Mg的吸收,以及叶绿体Mg昼夜波动的幅度。此外,通过自由Mg离子指示剂MARIO标记,发现敲除OsMGT3降低了叶绿体基质中自由态Mg离子的浓度,但不影响其在细胞核中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OsMGT3参与调控叶绿体基质Mg的昼夜振荡。(5)野生型和突变体生理表型对比分析发现,osmgt3突变体生长迟缓,其干重、分蘖数和株高与野生型相比显著下降,其中干重下降比例为45.1%~55.7%。此外,osmgt3突变体中An和Vc,max明显低于野生型,但是(SPAD)、Fv/Fm、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明显变化。叶肉细胞特异过表达OsMGT3,能够促进水稻生长,表现在生物量、An、白天Vc,max和叶绿体Mg吸收量均显著增加,但是Fv/Fm、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夜间Vc,max和叶绿体Mg吸收量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OsMGT3对Rubisco酶活的昼夜节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Rubisco酶的活性和叶绿体Mg含量均具有昼夜振荡的现象,该振荡受叶绿体膜上Mg转运蛋白基因OsMGT3节律性表达的调控。OsMGT3是通过调控叶绿体基质自由Mg离子的昼夜振荡,参与调控Rubisco酶活性的昼夜波动,进而参与调控光合作用昼夜动态变化。研究结果部分解析了光合碳固定昼夜波动调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为改良作物光合效率和产量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天然高分子和其他生物质资源具有环境友好、价格低廉、可再生、稳定性高和加工性好等优点。然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大小和孔隙分布不均匀,作为药物载体,它的载药量低,早期药物释放速度快,无法满足长效缓释要求。相反,由于高度有序的孔隙和高比表面的特性,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载药量高、缓释时间长。但是大多数的MOFs为脆性、不可溶的粉末,它们在加工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开发兼具良好加工性能和长效缓
由锈菌(Rust fungi)引起的针阔叶树病害是最常见的一类林木病害,全世界均有分布,我国各地多有发生。有些叶部锈菌还能危害果实、叶柄和嫩梢,甚至枝干,严重时甚至引起死苗,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黄山被誉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森林覆盖率高,林木种类繁多。在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过程中发现黄山地区有多种林木锈病发生,其中美洲黑杨叶锈病、圆柏锈病、垂柳叶锈病、松栎锈病等四种锈病发生最为普遍。本研究对
气液混输双螺杆泵是由同步齿轮驱动的Ω型齿双螺杆泵。Ω型齿双螺杆泵转子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对稳定性的要求很高,过去仅仅研究单根螺杆的振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双螺杆泵工作过程中,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不仅传递扭矩还造成主从动螺杆各转子之间耦合振动,包括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因而本文研究对象为齿轮啮合的转子系统,建立此系统的弯扭耦合运动微分方程,研究该转子系统在不同支承情况下的动力学特性。伴随着计算机辅助
广西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之一。由于气候炎热潮湿,广西玉米容易受到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毒性及极高致癌性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以来,对该玉米产区的黄曲霉真菌多样性缺乏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广西黄曲霉真菌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通过采集、分离菌种及对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为该地区真菌毒素的防控提供策略。本研究分为四个主要部分,一是采用形态学、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玉米主产区曲霉属真菌
由农田、林地、草地、湿地及水域以及城市绿地构成的绿色空间承载着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居民游憩需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任。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近郊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绿色空间萎缩、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环境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论文在探究二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的基础上,科学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分布在东亚地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鹤类之一。丹顶鹤有两个繁殖种群:日本北部北海道的留居种群和东亚大陆(中国东北、俄罗斯)的迁徙种群。迁徙种群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的湿地越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迁徙种群最重要的越冬地。丹顶鹤偏好以碱蓬(Suaeda salsa)为优势植被的自然湿地生境。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
真菌毒素是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1965年首次从赭曲霉培养物中分离出来其次级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A(OTA)。赭黄霉毒素A是最重要的真菌毒素之一,并且对人类和动物都能产生毒性作用。由于其肾毒性、基因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胚胎毒性、致畸性以及致癌性等毒性作用,对其研究具有巨大的的公共卫生及经济意义。人们发现主要由曲霉菌和青霉菌产生的OTA在大麦、小麦、高粱、燕麦和玉米等农产品存在,因此,对快速高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突然破裂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患者可长期无临床症状,一旦斑块破裂则会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这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斑块的准确检测是避免这类情况发生的有效手段。分子影像学手段因其高度特异性能有效对疾病状态进行成像,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子靶点,可以监测斑块进展,指导治疗。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因子,因而可以作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IP)因为其对目标物特异性识别能力,一直广泛用于生物传感器识别、免疫测定、固相萃取等领域,然而如何实现高效回收和再生是困扰传统方法的瓶颈。在本研究中,我们因此基于可逆化学键,对再生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基于可逆硼酸酯键回收和再生分子印迹纳米颗粒目的:利用硼酸与顺式二醇形成的可逆硼酸酯键受pH调节这一特点,通过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