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对比描写法等研究方法对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概述,对淮安方言北、中、南三片的亲属称谓进行共时的对比描写,对淮安方言亲属称谓进行了老、中、青三代的历时对比,从而总结出淮安方言亲属称谓发展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概括了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特征及其大致的发展趋势。本文从语音、形式、语用三个角度概括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淮安方言在语音上声母的特征是鼻音边音不分、平翘舌不分、不送气音读作送气音,在韵母上的特征是复合元音逐渐向单音化发展以及存在前后鼻音不分、文白异读的现象,这些语音现象也体现在淮安方言的亲属称谓词语上。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前缀+词根+后缀”,其构成方式主要有附加式和合成式。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在语用上的特点主要有面称形式比背称简化、存在从他称谓以及拟亲属称谓的现象。在词汇的演变、语音的演变、语言的接触、社会的影响以及普通话普及的影响下,淮安方言不同区域之间的亲属称谓词逐渐趋于一致,但仍部分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淮安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在共时层面具有以下演变规律:中南片城市发展较快,很多亲属称谓已经消失。而北片农村发展相对缓慢,亲属称谓保存的也较为完整。在历时层面受普通话影响,具有由老至青呈简化以及泛化趋势。
其他文献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血液肿瘤科2016年4月-2017年1月符合IM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150例。比较单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可靠叙述类型,以期为糖尿病教育管理提供新的视角。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访谈48名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选取其中3名典型个案,应用叙事学方法进行分析。2型
《深师方》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方书极具代表性的著作,但已亡佚。通过对《外台秘要》中收录的《深师方》进行整理研究,探讨其方药特点。《深师方》方剂药味数少、组方小巧精当,
目的:分析该院2013-2016年中药饮片与中药颗粒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计划采购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应用EXCEL软件分析该院4年中药饮片与中药颗粒的用药情况。结果: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