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活了地区经济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分配日趋固化,社会结构日益分化,效率与公平问题日益凸显,民生发展滞后问题日益显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政府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经济增长福利惠及更多人群,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上日程。经济包容性增长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包容性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可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深入探究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从资源配置、机会均等、条件平等三个方面探究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首先,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基本属性、优势和劣势、发展模式、产生影响以及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核心要义、实现路径、普惠金融对其影响等现有文献,并对两者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述;第二,对弱势群体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探究经济包容性增长对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第三,探究互联网金融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作用机理,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第一个层面是互联网金融改善金融扭曲,促进要素市场发育,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个层面是互联网金融增加金融竞争,丰富金融产品层次,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第三个层面是互联网金融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拓展金融服务边界,惠及更多弱势群体,提高金融资源的可得性;第四,深入探究互联网金融、金融市场化与要素配置,探究互联网金融能否改善金融扭曲,促进金融业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发育,从而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第五,深入探究互联网金融、消费分配与机会均等,从城乡消费差距的角度展开研究,探究互联网金融能否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实现机会均等,从而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第六,深入探究互联网金融、弱势群体与条件平等,弱势群体分为三类——城市低收入人群、农村家庭、农村贫困户。从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缩小两个角度,探究互联网金融能否影响弱势群体的收入,从而将金融服务覆盖弱势群体,实现条件平等。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建议。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1)互联网金融可以显著正向影响金融市场化,改善金融扭曲,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业市场化两者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互联网金融与要素市场发育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互联网金融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化、促进要素市场发育,进而显著改善金融扭曲、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2)互联网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会显著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互联网金融会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进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一是通过信贷、覆盖广度、支付、数字支持服务直接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二是通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间接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城乡居民食品、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差距都与互联网金融呈“倒U”型,但城乡居民衣着、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消费差距与互联网金融呈“U”型,城乡居民交通通信消费差距与互联网金融呈线性相关关系。这可能与与城乡居民不同的消费特点有关。(3)互联网金融确实可以促进城镇弱势群体——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且互联网金融对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的作用是通过信贷、覆盖广度、支付、投资以及数字支持服务来实现的,但互联网金融并未缩小城镇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4)互联网金融确实可以促进弱势群体——农民家庭收入增加,且互联网金融对农户收入增加的作用是通过互联网金融覆盖广度、支付、投资来实现;互联网金融对“三农群体”依旧存在“信贷排斥”现象,互联网信贷、数字支持服务并没有缓解农户的融资约束,即便是中高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也被排斥在外。(5)互联网金融对“弱中之弱”——农民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互联网金融总指数、信贷、支付、覆盖广度、数字支持服务等均无法促进贫困户收入增加,互联网投资甚至会减少贫困户收入。农村贫困户作为“弱中之弱”,完全被排斥在互联网金融之外。本研究主要的贡献:(1)研究选题紧跟时代步伐,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余额宝”诞生以来一直是学者与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各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但目前尚未有学者系统探究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影响以及影响路径。本文将基于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探究互联网金融对要素市场发育、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包容性等方面的影响,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2)现有文献关于互联网金融与金融扭曲的研究多集中于微观领域,从宏观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基于PVAR模型实证探究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市场化、要素市场发育的关系。(3)现有研究多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角度探究经济发展不均等,以消费差距为视角的研究较少。消费差距可以直接反映居民生活质量,也可以间接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状况,本文创新性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角度探究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机会均等”的关系。(4)现有研究多以农村居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研究对象,探究互联网金融的包容性,对互联网金融与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贫困户收入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实证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农村贫困户收入的影响,进而探究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互联网金融推动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发生。(2)加快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3)改善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4)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金融素养。(5)加大“造血式”扶贫项目的力度,提升贫困户参与互联网金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