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本质交换”——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一种视角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t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摈弃了以往马克思人性观研究中缺乏人的生命层面分析的不足,立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生命根基,提出人的"本质交换"思想理解马克思的人性观.人的"本质交换"思想是人的一种生命自我意识,是对人的"本质交换"这种生命存在与活动方式的反思."交换"是地球上生命体实际存在的基本方式,人在自然生命基础上以超自然生命与生活世界之间进行"本质"的交换,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生发人的本性.这种"本源性"生命活动方式的根本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类本性",而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生命本性的基本生成方式,按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生发的"三形态"理论,在人性生成的不同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哲学家对"本质交换"的不同觉解,从根本上影响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西方传统哲学家以"实体主义"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的本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人是以历史性、社会性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实现与生活世界的"本质交换",生发自身的本性.就此而言,人是自身否定性的、历史的、开放的人.马克思在人的生命层面上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性的"实体主义"理解,并合理地将人性完善的理想境界确立为人的"自由个性".
其他文献
女性主义平等观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想文化革命在政治哲学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中的重要理论。 本文以平等观的历史与逻辑发展为线索,对传统平等观的基本思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它主要论述科学的世界与人文的世界的不同。科学的世界是冷冰冰的、井井有序的和客观的,是没有主体的,科学真理也相应地具有以上。人文的世界
《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最主要的著作,它接续并超越魏晋玄学而阐发纯正的般若中观学义理,即大乘空宗理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注疏《肇论》的人很多,几乎遍
就当前中国思想界而言,距今200多年前的康德哲学至今有着永恒的魅力.康德哲学体现的近代启蒙精神以及对启蒙的超越,足可以成为当前中国错综复杂的情形下的一种精神资源,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