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摩尼殿作為一座北宋皇佑年間遺構,它的始建很可能是為了迎接末法時代的來臨;四百餘年後鬥轉星移,經過明成化年間重新配置,“佛法”得以在這座末法之殿中“永住”。本文試圖探索摩尼殿始建年代的特殊宗教意涵;明成化時期殿內新置圖像的題材內容和配置內涵,特別是殿內檐牆佛傳壁畫的粉本、佛典依據及其蘊涵的“傳法”思想。本文主要運用圖像學和圖像志的方法分析圖像構成與特點,注重對圖像來源的分析,並將其與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相同地域以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圖像比較。同時,運用歷史文獻學的方法挖掘古代地方誌、寺志、碑文和墨書題記中隱藏的關鍵資訊。目前對於明代佛傳故事畫的研究,關注點多在佛教美術與世俗因素間相互關係的解讀上,強調世俗性因素對該題材的影響,鮮少回歸此類題材的本質,即佛傳故事畫產生和發展的最初且最終目的——保證佛法的傳承。相較於其他一般明代寺院佛傳故事畫圖像的“中國化”,摩尼殿檐牆壁畫顯然回歸了“佛法”之本源。這是摩尼殿內檐牆壁畫與其他明代佛傳故事壁畫的本質區別之所在。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簡要敘述隆興寺的地理位置與寺院配置,以及摩尼殿的建築形制,分析“摩尼殿”一名的宗教內涵及此殿肇建之初的“末法”思想。第二章闡述明成化年間摩尼殿內重新配置的情況、對殿內的圖像配置方式及其內涵進行嘗試性討論,並重點對檐牆壁畫的內容進行了考訂、辨識和解讀,探索其主事者和當時的社會背景。第三章針對個別圖像的文本依據與來源做個案研究,分析壁畫的粉本,分析其蘊含的“法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