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也达到了小康水平。安徽整体金融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金融发展迅速,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46.5元,提高到2013年的8097.86元,增长了32.85倍。但是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却处于不断加大的状况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远大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研究“三农”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可以更好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政策及理论的指导,完善区域性农村金融理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将立足于安徽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探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根据安徽省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安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本文就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其中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二元经济结构论和倒U型理论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此外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包括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降低贫困效应,体现了安徽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降低了贫困水平,发挥了小额信贷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安徽经济的均衡发展。其次,对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和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安徽城乡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和与全国城乡收入的动态比较,以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的两个指标反映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通过安徽省城乡收入差距指标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三项指标,分析安徽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检验方法是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由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安徽省农村贷款配置效率的提高是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而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结构和规模的扩大都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安徽省农村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积极探索缩小安徽城乡收入差距的途径:充分运用民间融资能力,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遏制农村资金外流,保障农村金融供需平衡;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多元化,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