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噁英(PCDD/Fs)是一类具有半挥发性、生物累积性、持久性和毒性的污染物。作为“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缔约国之一,查清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环境污染分布水平,逐步削减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是我国履行该条约的必须责任和义务。(1)我国经济不/欠发达地区的二噁英污染监控明显滞后,不利于污染现状的综合分析与评估,因此应适时开展我国经济不/欠发达地区二噁英本底值研究。(2)城市固体废弃物(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医疗废弃物(Medical waste, MW)和工业危险废弃物(Hazardous waste, HW)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烟尘、飞灰和炉渣等含有大量二嗯英类物质,有必要对现有不同类型的焚烧炉二噁英排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形成机制的共性和差异性,为二嗯英在焚烧过程的源头、过程和末端控制给予基础支撑。论文以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广西某典型区域的四种环境受体为研究对象,对其PCDD/Fs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模型的定性/定量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区环境多介质中二噁英污染来源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论文还对废弃物焚烧炉的二嗯英生成与排放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当前的二噁英排放现状和排放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减排措施。最终基于该区域的地理和气象信息,采用三级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二嗯英环境归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有:(1)该区域中大气、树皮、土壤和沉积物的二嗯英毒性当量分别为29-55fgI-TEQ/Nm3,0.46-1.30 pg WHO-TEQ/g,3.2-1.3 pg WHO-TEQ/g,1.3-1.6 pg WHO-TEQ/g,处于世界中等污染水平。高氯代为主要特征因子,特别是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OCDD的含量极高,且该区域工业污染并不是主要二嗯英污染源。二噁英环境本底值监控须采用多介质监控指标进行完善、全面的监测。(2)开展了环境多介质源解析和人体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源解析推断出除草剂的历史使用遗留问题是该典型区域内二噁英环境本底值污染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人体健康研究显示该地区人体总暴露量为0.4460 pg I-TEQ/(kg-d),说明该地区人体PCDD/Fs污染较为轻微,其中食品的摄食暴露是二噁英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3)研究结果表明焚烧炉超标排放情况相当严重,9台焚烧炉每年可向环境大气排放0.97 g I-TEQ的PCDD/Fs,其中MSW焚烧炉为主要污染来源。焚烧炉内二嗯英的合成机制主要为由头合成,缺乏有效的尾气控制设备将导致大量含有二嗯英的烟气进入环境。PCDD/F单体可作为焚烧炉排放二嗯英I-TEQ值的有效指示因子。(4)二嗯英焚烧减量控制策略上可分为三方面:源头控制(废弃物进料改善),过程控制(燃烧条件确保)和终端控制(尾气收集减排)。分析指出我国传统的垃圾混合收集方式不利于二噁英减排,应提倡垃圾分类收集。焚烧前避免厨余垃圾进入,并尽量破碎进料垃圾使之均匀质。焚烧时应提高燃烧效率,并最终开发适合我国垃圾组分特征的焚烧炉型。焚烧后应针对焚烧炉二嗯英的由头合成机制,控制在1秒钟内能将高于500℃烟气急冷至200℃以及去除气相悬浮和固态沉积的飞灰颗粒等关键工序上。并提出在BOT模式下经营的焚烧厂需加强监管。(5)三级多介质逸度模型有效地模拟了区域内环境介质中二噁英的归趋情况。三种MSW焚烧炉的模拟情况表明,短期内二嗯英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归趋不会有较大的浓度改变,而大气中二噁英的浓度明显上升,分别为26.2,26.3,26.4龟TEQ/m3。大气到土壤的输送是该典型区域各环境介质中二噁英的主要迁移路线,土壤是二噁英流入的最主要的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