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黔是指湖南与贵州两省交界处,沅水上游五溪流域。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酉水、巫水、辰水、渠水(樠溪)、舞水流经的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地区。这一区域多山地,地理环境复杂,矿产、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民族众多,形成多样的民族文化。主要以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为主的2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湘黔地区各个古镇之中以杂居形式为主。巫傩文化是湘黔地区的土生文化,它与外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等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山地聚居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是湘黔地区特有的,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之中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古镇空间的研究上,必然离不开对古镇整体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两方面的剖析。整体空间形态的研究离不开周围山水景观,湘黔地区古镇颇多,由于地势险要、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反映到聚居形态上,则形成因地制宜、随山水环境变化的城镇和聚落格局,聚落在选址、布局、营建等方面巧妙地结合山水,带有明显的江山特征。由于湘黔地区的整体环境相对封闭,很多古镇还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社会生活风貌,和遗留着一些较完整的古代村镇。例如凤凰古镇、洪江古镇、黔阳古镇、托口古镇等都是湘黔保留较完整的古镇,它们是湘黔地区古镇的代表,是经过历史和时间凝练而成的山地聚落空间的精华之作。对这些古镇村落的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在建设现代山地城市中产生城镇化的问题。从而在古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中,找到符合现代山地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之路。有利于对这些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古镇经济的发展。论文框架的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结构主义思想,对各层次的首要问题深入分析,使空间和文化这两个思想贯穿全文始终。首先对湘黔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介绍湘黔两地的聚居文化,以土生文化、外来文化和山水观念为支点分析古镇聚居文化的形成,再次在通过对湘黔地区古镇聚居形态和建筑形态两方面分析古镇空间形态,最后对古镇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现代城市发展给古镇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找到现代城市发展与古镇保护之间的整合之法。根据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湘黔地区古镇,了解到湘黔地区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历史对于古镇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的重要性。湘黔地区的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通过朴实的土、木、石,加以创新建造出独特的山地聚居空间形态。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向人们展示山地人居的独特之美,也是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探讨其内在的成因与发展。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文化和聚居形态,并且应用与今后的湘黔地区山地城市建设和历史古镇的保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