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氨基苯硼酸为功能单体的蛋白质分子印迹和QCM表征技术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抗原合成抗体的假说由Pauling在1940年首次提出,之后Mosbach和Wulff在该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由此分子印迹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在小分子印迹丰厚经验的基础上,延承了分子印迹的基本理念,并且适应蛋白质大分子印迹的需要,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进。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与目标蛋白质的作用是模拟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利用合成的聚合物对目标蛋白质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性质,定性或定量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目标蛋白质。与天然识别物质相比较,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质更加稳定、廉价易得、使用方便,并且可以反复应用,因而其在传感器、膜分离、色谱分离等方面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通过对间氨基苯硼酸这种可以印迹蛋白质的功能单体和QCM表征技术的探索,开展了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分离及检测方面的研究。论文中主要是对间氨基苯硼酸这种功能单体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条件,以及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其中包括对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技术和以抗原决定基为模板制备可识别蛋白质分子的印迹聚合物的尝试。论文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论文第一部分内容评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和沿革;总结了间氨基苯硼酸的应用及发展,尤其是在印迹生物大分子方面的突出范例;介绍了一种高度灵敏的表征手段一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并对已有文献中,其在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界面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简要介绍了选题(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着重研究印迹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单体一间氨基苯硼酸及以其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内容涵盖2~5章。其中包括:   (1)间氨基苯硼酸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的讨论,以得出二者相互作用的优化条件;   (2)以间氨基苯硼酸为功能单体,在玻璃微球载体上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   (3)在壳聚糖载体上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   (4)所合成的聚合物对所考察的蛋白质的可逆吸附性质及在线色谱分析。   通过上述工作,首先得到了间氨基苯硼酸与蛋白质分子之间反应的优化条件,并对有关聚合及洗脱反应的机理做了研究,应用到后续实验。然后,应用上述结论分别制备了以玻璃微球和壳聚糖为载体的蛋白质印迹聚合物,以壳聚糖为载体的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及选择性较之在玻璃微球载体上的效果要更好,并且该聚合物吸附蛋白质的可逆性良好。这些体系在分离合成样品中的目标蛋白时,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第三部分内容是以抗原决定基法制备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研究。内容包括:   (1)采用反相微滴乳液聚合法制备以细胞色素C的C-端决定基为模板的印迹纳米粒子的研究;   (2)在功能化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上对所合成的纳米粒子的特异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实验说明,QCM在表征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性能方面,灵敏度高、响应快。
其他文献
光致变色化合物由于在光照下能够产生瞬间性质的变化,可以广泛应用于光信息存储、生物分子活性的光调控、防伪和装饰等领域。螺噁嗪由于有很高的耐疲劳性和光稳定性,具有广阔的
学位
本论文利用三种不同构型的芳香磺酸与一系列的氨基酸和(非)手性有机胺分子自组装合成出13个具有多样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TG、PL、CD、粉末及单晶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含有大体积疏水氨基酸的化合物2为氢键层状结构,而含有小体积疏水氨基酸的化合物1和含有亲水氨基酸的化合物3-5为三维氢键超分子网络结构。1,5-萘二磺酸和4,4’-二羟基联苯-3,3’-二磺酸仅能与手性有机胺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近年来以甘草次酸/甘草酸受体介导的肝靶向给药系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组查瑞涛博士制备的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CTS-GA),其动物实验证明了将由CTS-GA所制备的纳米粒子注
学位
大自然是人类仿生学研究灵感的来源。科学家们受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分子马达(肌球蛋白,动力蛋白等)和生物化学泵(细胞膜上钠-钾离子的运输泵)的启发,已经成功设计出多种结构和驱动原理的微米机器。微米机器主要包括能够自主运动的微米马达和能够驱动周围流体或小颗粒运动的微米泵,微米机器的运动通常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的反应,但是大多数微米机器只具有单一刺激响应性,而且较少涉及微米机器的运动-停止-再运动的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