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利益表达与集体行动——以Y村民集体上访事件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是以Y村村民集体上访事件为例的个案研究,通过对Y村集体上访事件的调查,笔者认为Y村村民的集体上访行动是他们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向主管单位反映无果而采取的一次“温和的,无暴力冲突”的集体上访行动,它也是农民群体在利益受损后通过正当的诉求渠道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表达自己意愿与不满的一种自我救助方式。当前,农民的集体利益表达行动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同利益主体间冲突的一种客观表现,对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能够了解村民的心理及行动过程,从而为我国政府涉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再现Y村村民集体上访行动的演进过程,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农民为何会采取集体行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农民集体行动过程中行动的先后顺序表现了他们怎样的行动逻辑?农民集体行动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进行有着怎样独特的特征?农民的集体上访行动反映了我国的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哪些缺陷。
其他文献
见义勇为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了来自各方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当前社会中见义勇为行为的发展遇到了种种
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市Z村为调查地,Z村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总结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研究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影响因素,从社会
多元料浆气化炉小时产气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磨制煤浆的煤质、煤浆浓度、煤浆中固体颗粒的粒度、煤浆压力、氧气纯度、氧气压力、氧气温度、氧碳比、气化
这是一项对我国地权的形态、利用方式以及农地制度绩效的经验研究。土地细碎化是农业发展漫长、原住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地形态,是我国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性制约。主流的个体行动范式以及“产权界定-经济激励”框架无法有效分析细碎化土地的利用问题。本文采用集体行动范式以及“产权特性-产权结构”框架,分析细碎化土地利用如何实现地尽其利的目标。原住民地区存在典型的土地细碎化形态,中国地权与之有
以闽南畲族蓝姓在湖西的聚集地为田野点,本研究试图从畲族的历史记忆在当地的保存及变迁情况入手,探讨历史记忆对民族身份认同构建与文化发展的意义。湖西畲族蓝姓在很久以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