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ong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建设是当前国家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行业提出的战略性要求。掘进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目前针对该区域中如何做好安全风险管理,进行危险因素识别、评价及风险分级管控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H煤矿某掘进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将基于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有:(1)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究目前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对我国煤矿巷道掘进技术和装备的现状、发展进行了总结,并通过结合H煤矿实际情况和本研究的重点确定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和风险矩阵法对掘进作业岗位安全风险和区域安全风险进行评价研究。(2)煤矿掘进作业岗位安全风险评价。借助实地调研和前期研究对H煤矿掘进作业流程进行分析,根据《煤矿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汇编》2018版识别出各岗位作业活动的危险因素共计122项,即掘进作业过程81项,支护作业过程16项,检修作业过程25项,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各岗位作业活动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及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Ⅰ级风险共6项危险因素、Ⅱ级风险共15项危险因素、Ⅲ级风险共10项危险因素、Ⅳ级风险共38项危险因素、V级风险共53项危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分级结果探索性地绘制了岗位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3)煤矿掘进作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价。首先,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分析出H煤矿东部大巷延伸段掘进作业主要事故类型高达15种,共计34项危险因素;其次,结合该掘进工作面实际情况对这15种34项危险因素的发生区域进行分析得出,煤(岩)层附近10项,运输巷28项,工作面回风巷8项。最后,利用风险矩阵法对各区域中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及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项危险因素为Ⅰ级风险、3项危险因素为Ⅱ级风险、14项危险因素为Ⅲ级风险、28项危险因素为Ⅳ级风险,并根据风险分级结果探索性地绘制了掘进作业区域安全风险分布图。本研究根据掘进作业岗位和区域安全风险评价分级结果,针对性的给出适合H煤矿(企业)掘进作业要求的风险防控措施。通过对煤矿掘进作业安全风险的评价及分级研究,对有效减少煤矿掘进作业岗位中人的不安全行为,降低掘进作业中煤矿事故发生率,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介绍了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磁铁励磁电源的需求,针对这些特殊需求进行了电源相关技术的预研,并介绍了样机研制最新进展。
目的观察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在
目的研究护患沟通技巧在奥曲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需使用奥曲肽治疗的9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
伴随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政策的持续利好,长租公寓作为一种新兴房屋租赁产品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纵观当下长租公寓市场现状,众多运营主体的运营理念及战略布局同质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mALB)与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11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组,其中不稳定型
目的探讨肝硬化继发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清护骨素(OPG)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筛选出本院收治的10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是否存在急性肾损伤分为单
系统研究了阴离子固相萃取片分离水溶液中TcO-4的性能,包括流速、酸度、体积、土壤基质对吸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土壤中99 Tc含量的分析,建立了以固相萃取片法为主要分离手段、液闪为放射性测量方法的分析流程,并利用模拟99 Tc污染土壤样品对分析流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含有的本底放射性核素及常见沾污核素137 Cs、90 Sr-90 Y和天然铀对分析流程均无明显干扰,全流程99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