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十八世纪的广州口岸为中心,进行中西设计文化交流相关的历史考察。从广州自古以来所处的重要交通地理位置入手,结合不同历史时期贸易往来对象进行对比,探讨明清更迭之际的广州口岸,受其特殊的历史与地理位置影响之下,设计风格与审美观念所产生的转变。清中期,随着与西方国家贸易交往的日益加深与频繁,中西交流的层面逐渐扩大,西方绘画、生活用具、建筑家具等均以种种方式进入国人的视野,其影响所及以中西贸易交流的中心地带广州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由于清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制的实行,此时“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会于广州”,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广州的文化与艺术也随之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尤其到了十八世纪,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迎合西方的审美趣味,广州本地的传统艺术设计形式亦与西方传入的新技艺相交融,不断地移植与创新,工艺也渐趋成熟,逐渐呈现出地域鲜明的独特艺术特征。其中,以外销画、壁纸、外销瓷器、漆器、广式家具、藤编器具、广绣、外销扇、牙雕、锡器、玻璃画等为代表的广州外销物品,不仅成为中西贸易交流中深受西方人青睐的手工艺商品种类,部分以广式家具、自鸣钟、玻璃画、牙雕等为主的手工艺,更是渗透到皇宫内廷与达官显贵统治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西洋风”的流行。本选题主要采取“原典实证”的研究方法,将十八世纪同时期相关的历史典籍、文献资料与现存的考古实物进行比较、互证,同时结合历史学、风格学、图像学的方法,对十八世纪中西贸易交流中新产生的设计现象展开综合性的广泛探讨。试图通过这一历史时期设计现象的研究,深入探究中国在由传统的“朝贡贸易”向“商业贸易”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以广州口岸为中心所发生的设计文化领域之新现象,从更宽泛的多维角度,对期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进行历史还原。力求对该时期以家具、瓷器为主的手工艺制造业之“中西糅杂”设计风格的成因,进行更具真实性与科学性的解读,因而对于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广东地区的设计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