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当代文学阶段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为分析对象,以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为依托,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梳理了当代文学阶段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知识分子六十余年来的精神演变历程。绪论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结语简要总结了论文。论文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对现代文学阶段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和“十七年”大学书写背景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论述了“十七年”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论文选取当时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红路》和《勇往直前》为例,借以分析当时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情状和知识分子在当时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红路》虽然表面写的是大学,但实际上却是对当时盛行的“红色叙事”的简单模仿,它塑造的大学不过是阶级斗争场的延伸;《勇往直前》略有进步,它至少较为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大学生活。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十七年”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价值观,前者的被肯定和后者的被批判则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大致生存境况;第二章以八十年代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文本为依托,论述了八十年代的大学书写。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创作于五六十年代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的《大学时代》和《大学春秋》;八十年代新出现的《马兰草》、《起步》和《生命与爱情》。上述作品都与各自时代的文学思潮保持着同步,前者有明显的“红色叙事”痕迹,后者则与八十年代初期盛行的“伤痕”和“反思”思潮相暗合。这种同步其实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身独立意识的缺失,加之这一时期的创作实绩,笔者将八十年代定位为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休整期;第三章讨论的是九十年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九十年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取代了之前较为一致的启蒙思潮,“人文精神讨论”的兴起,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走出阶级斗争阴影不久的大学随即遭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些都影响了九十年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袁越和马瑞芳各自创作的“大学三部曲”规模宏大、场面广阔,还涉及到了之前鲜有提到的大学阴暗面,创作笔法也基本摆脱了之前的“红色叙事”模式,人物、语言、情节等都有所突破;《欲望的旗帜》和《丽娃河》更是以另类的书写和夸张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的金钱化与欲望化倾向,开创了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模式,也打开了新世纪同类小说创作的大门;第四章关注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仅就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来看,新世纪是其创作的高潮期,随着文艺环境的宽松、言说媒介的丰富,这一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人数和作品数量都激增、文本质量也显著提升。包括大学师生、专业作家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大学书写中来,他们或平实叙述,或调侃讽刺,或虚构夸张,从而构成了新世纪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精彩图景。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聚焦大学阴暗面并由此展开思索的作品,如《大学纪事》、《大学门》、《教授变形记》等。创作的繁荣和反思的加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虽然知识分子被更加边缘化,其自身所固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却并未因此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