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靖十年(1531)开始,莽瑞体、莽应龙及莽应里在西方殖民势力的支持下,利用手中的武器,统一了整个缅甸。在这一过程之中,莽氏对今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进兵,并征服了该地区,对这里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了明代的西南边疆危机。尽管万历十一年及以后明王朝用兵于此半个世纪,甚至修关筑堡开屯驻兵,但内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这一冲突,直至阿那毖隆时才告一段落。但是冲突的结果却是三宣外土司渐疏远于中央,最终在清末八关半入缅甸,中国边界大大的内缩。中国边疆也遭受到了巨大影响。本文认为这一边疆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明王朝统治思想或者说统治政策长期以来的结果。东吁王朝不过是个外在催化剂。明初,朱元璋对西南土司确立了“守在四夷”、“以静治之”的统治思想。具体来讲,就是不断地将大土司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土司。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动用大规模武装力量的前提下较为容易的控制这里。明初的“析麓川地”、成化年间的猛密安抚司的设置、万历间蛮莫安抚司的设置,都是这一政策或者说是思想贯彻于明朝整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但统治者不能有效控制并整合该地区的势力,以至于原本以为容易控制的“小土司”,却为明中期以后的明代边疆带来了无穷的隐患。他们各自为政,都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土地并逐渐产生了矛盾,并由矛盾进而引发更进一步的冲突和争斗,而加深矛盾,如此往复循环交叉;同时诸土司间相互利用、相互联合,争取共同的利益或打击共同的敌人,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边疆土司间不断地纷乱。而明王朝还对这繁复的纷争推波助澜。它经常利用某一或某些的土司对付另外的土司,已达到其“以夷制夷”目的,并认为这样子是“以静治之”的好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小土司”对明王朝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此外,明王朝不但掠取这一地区的资源,而且不能公正处理土司间的纷争。经常收受贿赂从而偏袒一方,使得明前中期建立起来的正直公正强大的王朝形象被摧毁了;而诸土司的利益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东吁王朝兴起后,就开始有土司投效之;同时在已投降土司的教唆下,又有很多的土司背汉向缅。并在东吁王朝的统一指挥下,开始侵入中国腹地,最终导致了万历年间边疆危机的产生。并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明末西南边疆危机完全是明王朝一杯自酿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