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来,人类一直都以“大自然主人”的身份自居,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对生态环境肆意的破坏,由此造成水资源的短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荒漠化的加速、森林面积的锐减、自然灾害的频发等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由此也引发了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要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首先将人从欲望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当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便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改变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积极寻求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图景”,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伦理观——生态伦理观。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兴起,环境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伦理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人类已经迈进21世纪,“保护环境,谋求发展”正在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的生态伦理教育已经不容回避。高校作为传播先进观念或文明,培育英才的神圣殿堂,在生态伦理教育上它必然要承担起向社会输送“生态环保型”人才的重任。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场上的中坚力量,他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以及生态伦理道德行为的养成,对我国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以强化未来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伦理教育理论体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许多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但都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在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和途径最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对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深入地探究,以期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成效得到提高。本文就是从这一研究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