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一生斧就了19部长篇及129个短篇,其中主要以“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著称于世。在创作中,他大量运用了哥特式手法,并以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持续深入地描写了美国南方人物浮沉、世态炎凉和历史变迁的社会景象,进而对人类的心灵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其多数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阴森可怕的场景描绘与神秘恐怖的气氛渲染等方而具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当前学术界对福克纳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理论视角,如新批评、文化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迄今为止,虽然有多位评论家论及福克纳作品的哥特色彩,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中两三部小说的哥特元素进行个案分析,鲜有深入的专题研究,尤其没有将其与作者作品的后现代特质联系起来考量。本文选取了作者具有哥特色彩的作品:《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所展现的四种哥特元素: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探究,旨在确立其作品中的哥特元素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其哥特风格的独到之处。福克纳的哥特世界悬念迭起、暗流涌动,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探索了人物内心的压抑及其暴力的释放,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迷失与价值缺失,阐释了人类因无法透彻认识自身及所处环境而产生的困惑与焦虑,进而表达了作者对南方黑暗腐朽的势力及文化的控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叛和对人性的呼唤。作者作品中的哥特艺术价值及其中所展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了一种后现代哥特的倾向,使其作品具有了可贵的广度和深度,对南方文学及美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的繁荣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