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形成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在2016年4月发布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培育法治信仰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被反复提及。树立法治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探索缺乏法治信仰的影响及培育法治信仰的路径,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法治建设的进程,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此议题的研究现状,依据对已有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对法治与法治信仰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对法治信仰培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法治信仰的内涵以及培养公民法治信仰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法治信仰的内容,法治信仰缺失的主要表现和原因。通过研究案例,分析了公民对法治的信仰状况,针对公民法治信仰的缺失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 第四部分结合法治信仰培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法治信仰培养的基本路径。主要从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司法公信力、拓宽民众参与渠道、开展法治惠民服务及坚持依法执政五个方面分别采取相关措施。使法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民真诚的信仰和拥护法治。 法治不仅需要完善立法,更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培养法治信仰不仅需要深入宣传和教育,还需要良好的法律秩序作为保障,培养公民对法律的自我体验和内心情感。法治信仰的树立来自内心的认同感,这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要努力培养公民的法治理念和价值理念,构建培育法治信仰形成的文化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