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CT、MRI表现,比较STIR、SPAIR-T2WI、FS-T2WI三个MR脂肪抑制技术检查AS的成像效果。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住院、门诊AS患者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5例,采集病史,行实验室检查、CT和MR检查。其中30例MR检查采用斜冠状位T1WI、STIR、FS-T2WI和SPAIR-T2WI序列,另35例为斜冠状位T1WI、STIR和斜轴位FS-T2WI序列。先逐例观察患者CT、MRI表现,并按病程、活动性分组分析其CT、MRI表现之差异,同时比较CT、MRI两种技术的显像差别;再从影像均匀性(U)、脂肪肌肉相对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等入手评价三种脂肪抑制技术的成像效果。所有观察、测量与评分均由相应专业两名医师共同完成或独立测评后取平均值。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结果1.影像表现分析(1)AS骶髂关节CT、MRI常见表现包括骨质侵蚀、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关节软骨病变、关节间隙改变和关节强直,以双侧受累为主;少见表现包括关节积液、腰5/骶1关节突病变、髋关节受累、周围软组织肿胀等。(2)AS骶髂关节常见影像表现中,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间隙改变、骨髓水肿及关节软骨病变MRI表现在活动性与非活动性患者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CT所见明显差异表现为关节强直(P<0.05);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髓水肿、脂肪沉积及关节软骨病变MRI表现在不同病程患者组间的差异同样明显(P<0.05);2例活动性患者治疗后MRI可见BME变化。(3)MRI对AS的总体检出率高于CT(P<0.05)。MRI对骨质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以及软组织肿胀的检出优于CT(P<0.05),但对骨质增生硬化的检出不及CT(P<0.05);二者对关节间隙改变、关节强直的检出无明显差异(P﹥0.05)。2.MR脂肪抑制技术比较(1)影像均匀性比较:FS、SPAIR序列左右两侧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STIR序列左右两侧间无明显差异;三个序列同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脂肪肌肉相对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FS、SPAIR序列rSNR和rCNR左右两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R序列rSNR和rCNR左右两侧间无明显差异;三个序列rSNR和rCNR同侧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髓水肿病灶SNR和CNR比较:三个脂肪抑制序列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之间SPARCC评分无明显差异。(4)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脂肪抑制均匀性、整体质量评分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很好(ICC:0.816-0.895);伪影评分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好(ICC:0.672-0.725);病变明显性评分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极好(ICC:0.912-0.997);解剖结构评分观察者内一致性很好(ICC:0.851-0.893),而观察者间STIR、FS序列一致性很好(ICC:0.825-0.874),SPAIR序列一致性极好(ICC:0.914)。三种脂肪抑制序列关于脂肪抑制均匀性、伪影、解剖结构、病变明显性以及整个影像质量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扫描方位:斜冠状位成像较斜轴位成像在关节面、关节间隙的显示更加清晰、直观,但在病灶的检出上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AS骶髂关节病变CT和MRI表现多样,其中MRI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多于CT,可用于AS早期诊治和活动性及病程分析。2.STIR、FS和SPAIR序列均能用于AS骶髂关节扫描,其中STIR序列斜冠状位扫描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