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任何时候都把马克思主义传播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抗战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段。抗战时期桂林逐渐成为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战文化活动的中心,桂林在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既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认真了解抗战时期桂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仅可以挖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更能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并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桂林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桂林社会资源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有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成功的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扭曲抹黑,为桂林乃至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成绩,同时也在这期间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丰富经验,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经验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事业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当前,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此文经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研究的欠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此来引起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对当今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推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一步夯实和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除引言与结语外,从五个方面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开篇是引言,主要是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部分,分析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有利条件。指出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抗战爆发后,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组织保证;桂林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政治条件。这些都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归纳总结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阶段和主要内容。文章以“卢沟桥事变”和“皖南事变”作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为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为第二阶段,“皖南事变”爆发至抗战胜利为第三阶段。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第三部分,归纳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主体和主要途径。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主体主要有: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学生以及进步文化人,这些传播主体在不同阶段共同合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桂林的传播。文章还从学校的教育影响、社团组织活动、报刊、书店、出版社的创办以及文艺活动等,对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主要途径进行认真分析和论述。第四部分,总结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特点和成效。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特点包括:直接与间接的统一,公开与秘密的并存,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其成效是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热情,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五部分,总结了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历史经验及对当今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启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桂林传播的历史经验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重视和优待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启示是: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的领导;探索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重视知识分子,建立高素质文化队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