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经典”,指的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所创作的、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一批作品,主要出现于20世纪50至70年代。这类作品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强烈政治色彩,这类文学在“文革”之后就走向了没落。但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看到“红色经典”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的四篇小说被节选入了北京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并且独立成为一个专题。由此引发了本文对这类文学作品教育价值的思考与教学状况考查的研究。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红色经典”相关文献的阅读、专题选文的内容分析,及对北京版教科书编者的访谈,探讨“红色经典”专题编写的教育价值。通过调查和访谈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了解“红色经典”专题的教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红色经典”作品有着历史的局限,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不宜全盘否定,更不能以静止、片面的思维来评价,这样就会走向“一叶障目”的极端。“红色经典”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是在文学创作上,相当多的作品吸取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塑造出了一批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英雄,教育和鼓舞了几代年轻人。当今,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红色经典”也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的力量和营养。同时,“红色经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对这类文学作品的了解,学生对当代文学的认识就会有一个断层,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的把握就缺少了完整性。“红色经典”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红色经典”这个专题所具有的认识价值、精神价值和思维价值,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理性地看待“红色经典”的历史与现实,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