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而言,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表现,而且深刻地影响其政治、经济、社会风气,影响着边疆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因此,元代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曾说:“夷人悍戾,瞀不畏义,求渐縻化其心者,其惟学乎!”保山县作为永昌郡(府)的治所,是中国西南最边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区。清末新政以后,保山抓住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良机,逐步建立起了新式学校教育,对边疆地带的民族与社会产生了作用。很显然,对民国时期保山县新式教育建立与发展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云南乃至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探讨西南边疆的社会变迁与民族交融,都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的中国教育史而言,成果已经很多,但对诸如云南等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关注不够。从云南教育史的研究情况看,已有学者对大理、丽江地区的新式教育作过研究,但保山这一边疆前哨的教育研究尚处空白。蔡寿福等著《云南教育史》等类著作,不但研究尚不够深入,也未专门探讨保山县新式学校教育。有鉴于此,本文对民国时期保山县新式学校教育的建立与发展开展初步探讨。本文共分五章,从以下几个层次对民国时期保山县的学校教育展开研究:首先,在全国视角下分析了保山县学校教育的发展背景,一是在清末教育的改革浪潮下顺势建立了许多中小学堂,开启保山县新学的肇端。二是在民国两大思潮的助力下保山县的学校教育得以顺利发展。其次分期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保山县学校教育的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学校环境设施等实况,分析了不同阶段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局限。再者围绕教育经费的来源和支出讨论了保山县学校教育的经费问题。最后分析了民国时期保山县学校教育总的发展特点,即新学与私塾并存的过渡问题,坝区和山区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汉族教育与边地教育的双重性。当然,为了开展本文的研究,我对云南省档案馆、保山市档案馆、隆阳区档案馆所收藏的有关民国时期保山县学校教育的档案进行了认真的搜集、利用,这即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史料基础,也可为其他学者探讨保山及云南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