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句不仅是重要的语法项目,而且是儿童语言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所以关于被动句的习得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五岁之前很难理解和产出被动句。这样的研究结果起初是在英语儿童中发现的,并在之后的英语儿童被动句的习得研究以及其它语言(西班牙语、日语、德语、俄语、希腊语和汉语)儿童被动句的习得研究中得到了证实。(Fox&Grodznisky1998;Gordon&Chafetz1990;Maratsos et al.1985;Stromswold et al.2002;Pierce1992;Sano2000;Sugisaki1999;Bartke2004;Babyonyshev&Burn2003;Terzi&Wexler2002;Liu&Ning2009;Xu&Yang2008etc.)本论文研究了汉语儿童被动句的习得情况。本研究在汉语儿童语言能力评估系统(DREAM--Diagnostic Receptive&Expressive Assessment of Mandarin-Chinese)研发实验的基础上,探讨698名2;06-7;11汉语儿童对不同动词类型被动句(行为动词被动句和心理动词被动句)和不同结构类型被动句(受事主语句、短被动句和长被动句)的习得情况。理解部分的实验采用图片识别的方法,受试儿童的任务是按听到的句子内容指出与其内容相符的图片。产出部分的实验采用被动句诱导的方式,在给定的配有图片的语境中,让受事儿童尽量产出实验所期待的语句。根据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划分出了汉语儿童在习得不同动词类型被动句和不同结构类型被动句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并对呈现出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理论解释。实验结果显示:(A)对于不同动词类型被动句的理解上,行为动词被动句的习得要好于并早于心理动词被动句的表现。(B)产出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受Wexler (2004)提出的普遍语法语段要求(Universal Phase Requirement)限制的儿童容易把行为动词被动句理解为结果性结构。行为动词“撞倒”表示动作或直接身体接触,其被动句可以明显导致动作对受事造成的状态或者引起受事的某种变化,儿童容易理解,而心理动词“记住”不太容易在受事上引发出鲜明的状态,所以含有这类动词的被动句要难,儿童就不容易理解。(C)汉语儿童对受事主语句的理解要早于对短被动句的理解,对长被动句的理解最差。(D)本研究认为汉语儿童在受事主语句、短被动句和长被动句上的习得差异源于它们的句法结构上的差异。受事主语句的推导过程中既不包含违反Chomsky (2001)的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的移动,也没有其它复杂的生成过程,因此受事主语句的习得最简单也最早。在短被动句的生成过程中,空代词PRO移动到VP内的主语位置spec-VP,并且通过与主句主语的控制关系获得相同的语义同指。尽管空代词PRO的移动过程没有违反PIC,但其还包含着与主句主语的语义同指过程,这就增加了儿童的加工难度。因此汉语对于短被动句的习得要难于受事主语句。在长被动句的生成过程中,空算子NOP嫁接在spec-IP位置,NOP通过与主句主语的述谓关系获得与其相同的语义同指。这种空算子NOP移位违反了PIC。另外长被动句的生成过程中的语义同指过程也增加的其加工难度。因此,长被动句的习得最难,也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