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加味三痹汤对恶性血液肿瘤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的四大功能量表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价本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CIPN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33例,医师按照患者病情及自身意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8例,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都经过不同的化疗方案,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加味三痹汤,对照组予甲钴胺口服治疗,总疗程3个周期,共45天。从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四大功能量表的相关指标,并且系统分析研究数据。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使用药物及CIPN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中显示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初治首日、第一周期、第二周期治疗后分别对QLQ-CIPN20量表评分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0.514、0.828、0.703,均大于0.5,说明无差异,故无统计学意义;第三周期后进行两组比较,P=0.064,说明两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初治首日、第一周期后两组分别对TNSc量表、PNS量表及中医主症积分进行比较,P值均大于0.05,说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周期结束后进行两组比较,P<0.05,说明两组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周期结束后进行两组对比,P<0.01,说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差异大于对照组差异;(4)初治首日、第一周期后两组分别对中医次症积分进行比较,PP均大于0.05,说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二周期、第三周期结束后进行两组对比,P值均小于0.01,说明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差异大于对照组差异;(5)两组在初治首日与第三周期治疗后分别进行QLQ-CIPN20量表、TNSc量表、PNS量表及中医次症积分比较,P值均小于0.01,说明两组在治疗周期结束后均具有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组在第二周期结束后与初治首日进行中医主症积分比较,P值小于0.01,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早的第二周期出现疗效优势;而对照组在治疗第三周期结束后出现差异;(7)两组患者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IPN20量表评分、TNSc量表评分、PNS量表评分及中医主次症状积分在治疗后两组变化基本一致,采用针刺结合加味三痹汤的治疗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说明此方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两组在CIPN20量表评分、TNSc量表评分、PNS量表评分及中医主次症状积分上,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说明本治疗方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以更加显著的改善患者神经症状;(3)针刺结合加味三痹汤在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发凉及感觉异常的中医主症方面临床指标前后变化幅度较大,说明对于中医主要症状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4)CIPN量表评分在治疗第三周期后出现疗效差异,说明CIPN的临床疗效可能与治疗周期存在一定的关系;(5)针刺联合三痹汤未见明显统计学毒副反应,说明这是一种安全科学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