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考察了“曾经”及其同义词的句法功能,就“曾经”与“已经”而言,二者共性与差异并存:都能够同动态助词“了、着、过”共现,但“曾经”多与“过”共现,“已经”多与“了”共现;都倾向于同非光杆形式的形容词共现,都可以前加单音副词。此外,虽然二者都可以通过“没(有)”进行否定,但“已经”还可以直接后接否定副词,而“曾经”不可以。二者与名词性短语的共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且“曾经”能够充当句首状语,“已经”也不能。就“曾”与“已”而言,二者差异较大,在与光杆动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及否定副词“不”的共现的方式都不相同。最后,就单双音节词而言,“曾、曾经”的差异除语体外,更重要的是“曾经”的句法功能不断拓展,可以同名词性短语共现,也可以充当句首状语,而“曾”内部结构非常稳定,无上述功能,但是“曾”更易前加副词,特别是否定和疑问副词,“曾经”则无此功能。“已、已经”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与名词性短语、单音副词和单音动词或形容词的共现方面。基于本体研究和工具书、大纲及教材的释义情况,我们又分析了外国学生对本组词的习得情况,从正确用例的使用情况来看,“已经”是外国学生习得情况最好的词语,而“曾、已、曾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输出不足。偏误用例方面,双音节“曾经、已经”的偏误率都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误代、误加、错序、遗漏上的情况各有自身特点。“曾经”在误代方面,主要是与时间、频率副词的误代以及本组词内部的误代。而误加、错序上大多都是“曾经”自身的误加和错序,对应的遗漏是助词“过”和句内相关成分。“已经”的偏误以遗漏为最,遗漏的都为句内的相关成分,并非“已经”自身。与之相应的是误加,误加的多为“已经”自身。再看误代,主要是“已经”和“就”的混淆。最后是错序,以“已经”自身和“已经”所在的谓语部分的错序为主。而单音节“曾、己”的偏误率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习得情况一般。“曾”的偏误以遗漏为最,遗漏的大多也是助词“过”。其后是误代,主要以与时间、频率副词的误代及本族词内部的误代为主。误加和错序的话,多是“曾”自身的误加和错序。“已”的偏误类型主要是误代和误加,误加主要就是“已”自身的误加,而误代主要是“已”与相似副词如“就、才”的混淆。最后,针对上述用例情况和现行工具书、大纲及教材对本组词的收录缺憾,我们建议,首先编者在编纂的过程中要关注“曾经、已经”的同义单音节词“曾、已”的存在,它们也是外国学生习得的难点,应当进行收录与编排。其次,词典和教材要做好本组词的例释工作,简单具体,不仅局限于与动词性短语的共现,同名词、形容词性短语的共现用例也应当出现在书本中。大纲要根据外国学生的实际用例情况对本组词做好定级工作,特别是“曾经”,就我们考察的情况来说,更适宜置于中级阶段,单音的“曾、已”也应置于中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