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视觉质量改变,并分析影响视觉质量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患者35名(仅选取右眼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性19名,女性16名,年龄8到16岁(平均年龄11.46±2.33岁)。基线球镜屈光度为-0.75D到-5.50D(平均屈光度为-3.12±1.32D),散光度数小于1.50D,等效球镜度为-3.39±1.40D。每位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前及配戴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间点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对比敏感度功能(明室条件下、暗室条件下及暗室伴眩光条件下)、波前像差及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log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AULCSF)、三阶彗差均方根(RMS)、四阶球差均方根、总高阶像差均方根、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MTF cutoff)、斯特利尔比(Strehl ratio,SR)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被收集用于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变化;球镜、散光、角膜塑形镜偏心量、光学区大小被收集用于分析角膜塑形镜视觉质量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IBM,美国)。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及配戴后1个月各个视觉质量参数的改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评估戴镜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后视觉质量变化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球镜、散光、角膜塑形镜偏心量、光学区大小对各个视觉质量参数改变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来分析多因素影响视觉质量参数的改变。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戴镜相比,戴镜后患者屈光度数显著降低(-0.43±0.32D,P<0.01),且在1月后趋于稳定状态;散光度数无统计学改变(P>0.05);1月后,AULCSF(明室条件下1.324±0.098 vs 1.236±0.092、暗室条件下1.261±0.090 vs 1.185±0.099、暗室伴眩光条件下1.242±0.095 vs 1.176±0.099)、MTF cutoff(46.18±5.67 vs 39.54±5.39)、SR(0.27±0.06 vs 0.22±0.04)均显著降低(P<0.01),三阶彗差RMS(0.251±0.012μm vs 0.673±0.019μm)、四阶球差RMS(0.206±0.009μm vs0.946±0.021μm)、总高阶像差RMS(0.268±0.07μm vs 0.596±0.010μm)及OSI(0.42±0.18 vs 0.75±0.22)显著增高(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除AULCSF在戴镜6月后恢复到戴镜前水平,所有视觉质量参数在戴镜1月后均趋于稳定。相关分析显示,初始球镜度数与其他视觉质量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散光度数与各个视觉质量参数均不相关(P>0.05);角膜塑形镜偏心与AULCSF改变(r=0.425,P=0.027)、MTF cutoff改变(r=0.499,P=0.005)呈正相关;光学区大小与MTF cutoff改变(-0.494,P=0.005)、SR改变(r=-0.434,P=0.024)呈负相关;而客观散射指数OSI与各参数均不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前期对比敏感度下降、MTF cutoff及SR下降,波前像差及OSI升高,且视觉质量变化在戴镜后1月趋于稳定状态。更大的光学区面积及更小的偏心量会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